和珅聪明过人,为什么不提前讨好或巴结一下嘉庆呢?和珅不是不懂其中的厉害,他是真不

帝王八卦 2025-09-19 15:45:29

和珅聪明过人,为什么不提前讨好或巴结一下嘉庆呢?和珅不是不懂其中的厉害,他是真不敢,因为那样只会死的更快。 要读懂和珅当时的处境,首先得理清乾隆晚年的权力运行逻辑。 乾隆在位60年后,为避免超越祖父康熙的在位时长(61年)),名义上将皇位传给儿子嘉庆,自己退居幕后当起 “太上皇帝”。 但乾隆一生掌控欲极强,即便退位,也绝不肯放手实际权力。乾隆退位后仍居住在养心殿,而嘉庆则被安排在毓庆宫。 当时,乾隆视力渐衰、言语含混,很多时候连奏折都无法看清,只能依靠和珅在旁诵读;奏折读完后,乾隆下达的指令也常杂乱无章,需要和珅凭借对乾隆的深刻了解,“揣摩” 出其真实意图,再转化为条理清晰的旨意传达给朝中百官。 于是,和珅成了乾隆的 “代言人”,朝廷各级官员若想面见乾隆,必须先过和珅这一关;各地呈递的奏折,也得先经和珅筛选、批注,才能送达乾隆面前。 这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地位,并非和珅主动争夺而来,而是乾隆亲手 “赋予” 他的 , 只因乾隆需要一个足够聪慧、足够顺从的人,帮他守住“退位”后手中的权力。 在这样的局势下,和珅若敢暗中讨好嘉庆,无疑是在乾隆面前 “拆台”。乾隆晚年最忌惮的便是 “皇权旁落”,即便对嘉庆,也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儿子提前夺权。 倘若让乾隆察觉和珅与嘉庆往来密切,乾隆会作何感想?他定会认为和珅在 “两边下注”,甚至怀疑和珅在暗中协助嘉庆积蓄力量。以乾隆对权力的掌控欲,一旦产生这样的疑虑,和珅立马就会被处置。 “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和珅比谁都清楚,因此他宁愿与嘉庆保持距离,也不愿冒这个风险。 若说乾隆的猜忌是和珅不敢主动靠拢的 “外部风险”,那嘉庆的 “隐忍蛰伏”,便是让和珅不敢轻易接近的 “内在迷雾”。 从乾隆退位到自己真正掌权,嘉庆当了整整三年 “傀儡皇帝”,这三年里,他几乎从未发表过与乾隆相悖的意见,即便和珅在他面前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也能一一忍受。 有一次,嘉庆想重用老师朱珪,嘉庆不敢直接向乾隆提出请求,便写了一首诗送给朱珪,隐晦表达想法。没想到这首诗被和珅知晓,他立刻告诉乾隆。 乾隆听后果然大怒,将嘉庆叫来严厉斥责,还差点治了朱珪的罪。嘉庆主动向乾隆认错,甚至还反过来称赞和珅 “忠心耿耿,能及时指出朕的过错”。 这件事让和珅对嘉庆产生了严重误判:他认为嘉庆是个 “软弱无能、缺乏心机” 的皇帝,即便将来正式亲政,也未必敢对自己怎样。 毕竟和珅手中握有两大 “护身符”:一是乾隆的信任,二是自己多年经营积累的官场人脉。 和珅或许觉得,即便嘉庆心中对自己有不满,等乾隆去世后,只要自己主动交出部分权力,再送上些好处,嘉庆也会看在 “顾全大局” 的份上放自己一马。 可和珅万万没想到,嘉庆的 “隐忍” 并非源于软弱,而是在暗中等待时机,他早已将和珅的所作所为记在心里,就等乾隆去世的那一天,将新账旧账一并清算。 嘉庆十分清楚和珅的 “软肋” 所在,珅虽权力庞大,但他的权力完全依附于乾隆,一旦乾隆离世,他便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嘉庆在担任 “傀儡皇帝” 的三年里,表面上对和珅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在观察和珅党羽的分布,收集他的罪证。 后来嘉庆亲政,从下旨抄家到赐死和珅,整个过程干脆利落,连和珅的党羽都来不及反应。这足以说明嘉庆早已做好准备,而和珅却因看不透嘉庆的 “隐忍”,最终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当然,即便和珅在乾隆去世前想讨好嘉庆,嘉庆也不会相信他,反而会将其视为 “临死前的挣扎”,加快清算步伐。 1799年年正月初三,乾隆病死,和珅的 “命运终局倒计时” 开启。 乾隆去世当天,嘉庆便下旨让和珅与福长安留在宫中 “总理丧事”,表面上是让他们负责乾隆的葬礼事宜,实则是将二人软禁,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和 珅此时才察觉情况不对,却已为时已晚,他手中的权力,随着乾隆的离世化为乌有,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正月初四,嘉庆下旨免去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彻底剥夺其权力;初五,嘉庆收到大量官员弹劾和珅的奏折,奏折中列举和珅二十条大罪,从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到僭越礼制、干预朝政,每条都足以判处死刑。 正月初八,嘉庆下旨将和珅逮捕入狱,并派人抄没其家产;正月十一,嘉庆公布和珅罪状,让朝中文武百官商议处置方案;正月十五,嘉庆最终下旨,赐和珅白绫一条,令其在狱中自尽。 从乾隆去世到和珅自尽,仅用十五天时间,这样的速度令人震惊。 和珅自尽前,写下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