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学启 (1900—1945)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著名抗日将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悲壮的牺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的英雄人物。[祈祷][祈祷][祈祷] 出生于湖南宁乡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考入清华大学,与孙立人将军是同窗好友,后一同赴美留学。先入诺维奇军校(Norwich University),后又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MI)学习军事,与孙立人 again 成为校友,为他日后投身军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齐学启投身军界,历任宪兵营长、团长等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参加了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屡立战功。 1942年,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齐学启时任新编第38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与师长孙立人一同率部出征。 1942年4月,新38师在仁安羌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以不足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成功解救了被围的七千余名英军及五百余名战地记者、传教士等,轰动世界。齐学启在此战中协助孙立人指挥,功不可没。 仁安羌之后,由于英军迅速撤退,远征军侧翼暴露,陷入日军包围,被迫撤退。孙立人部选择撤往印度,而齐学启在奉命追赶第五军途中与部队失散。 1942年5月,齐学启在护送伤员途中遭遇日军袭击,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日军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试图劝降。他们先以高官厚禄利诱,被齐学启严词拒绝。后又将他转移至仰光战俘营,进行长期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 在战俘营中,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鼓励其他被俘同胞,组织大家秘密学习文化、军事知识,坚信抗战必胜。他的存在成为了战俘营中的精神支柱,被难友们尊称为“现代文天祥”。 日军和汉奸的劝降企图持续数年均告失败。1945年3月8日,汪伪政权派来的汉奸企图再次劝降,遭到齐学启的痛斥。汉奸害怕其不屈事迹传回国内,于3月13日晚,趁齐学启重伤未愈、行动不便之机,在仰光战俘营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 战俘营中的医疗条件极差,日军见其伤重不予救治。1945年3月13日,齐学启将军伤重不治,壮烈殉国,时年45岁。 齐学启将军被俘后长达近三年的时间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其民族气节深受世人敬仰。他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的完美体现。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晋他为陆军中将,以表彰其忠烈。 1945年秋,其遗骸由云南沾益空运至长沙,公葬于岳麓山。他与同样牺牲于缅甸的林炳熙、邓竹青等湖南籍烈士一同安息于此,供后人瞻仰缅怀。 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齐学启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历史功绩和牺牲精神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永久纪念。 齐学启将军是一位从清华才子、留美军官成长起来的抗日名将。他的一生,是“武”与“德”的结合:战场上,他英勇善战;被俘后,他坚贞不屈。他是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历史中的重要象征,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永垂不朽。 #万能生活指南#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齐学启(1900—1945)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著名抗日将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
史迹奇闻号
2025-09-20 13:05: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