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9岁的杨得志迎娶了55岁的石莉,结婚当晚,杨老将军握着石莉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你,我也会尊重你!” 杨得志出生在1911年湖南醴陵一个铁匠家,小时候家里穷,14岁就去安源煤矿当童工,那日子苦得没法说。1928年他参加湘南暴动,加入工农革命军,同年入党,从此走上革命路。起初他当班长、排长、连长,在红一方面军里打仗。长征时,他指挥部队强渡乌江和大渡河,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完成任务,那时候部队面临敌军围堵,他率领红一团冲锋在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参与平型关战役,后在冀鲁豫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历任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拿下邯郸、石家庄,率晋察冀野战军推进解放区连接。 1949年后,他担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带队入川作战。新中国成立,他参与抗美援朝,指挥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斗,升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回国后,他出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后调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1979年领导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他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直到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的军旅生涯跨越多个时期,参与了从土地革命到边境作战的诸多关键事件,积累了丰富指挥经验。 1940年,杨得志在濮阳工作,经战友唐克威介绍认识申戈军。她出身河北魏县,毕业于大名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那时杨得志专注战场事务,对个人事宜没多想。他觉得自己背景普通,与这位受教育女性不匹配。唐克威劝说他,强调生活不能全被战事占。经过几次推动,两人见面,杨得志刚结束任务,样子不整,言语拘谨。申戈军留意到他的真诚品质,没介意。随后几个月,通过工作接触,两人逐渐熟悉。她体贴周到,他可靠稳重,彼此欣赏。 4月24日,他们办简易婚礼,只请少数同志见证。婚后,申戈军选择随军,放弃地方职位,一起抗日。她从事政治和后勤工作。1950年,杨得志奉命率兵团赴山东备战朝鲜,他本想让妻子留后照看子女,但申戈军坚持同行,将孩子托付组织。1951年2月,他们抵达朝鲜前线,她感染细菌弹引发疾病,险些不治,经救治康复。次年,杨得志升职,她继续协助事务,成为战士支持力量。1954年回国后,她陪伴丈夫度过军区任职岁月,直到1989年10月12日因病去世。两人婚姻持续49年,养育五女一子,家庭生活融入革命工作。 申戈军去世后,杨得志陷入哀伤,整天不愿进食,身体迅速衰弱。老战友李雪三看到他的状态,担心问题严重,便主动帮忙。他想起石莉,这位湖北红安女性,193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后进解放军文工团,从事舞蹈表演。抗美援朝时,她随团赴朝慰问,在一次演出中见过杨得志,当时他是十九兵团司令员。三十多年过去,李雪三觉得她合适,便安排两人见面。起初,杨得志对再婚犹豫,觉得年龄太大,不愿拖累别人。石莉表达愿意照顾他的意愿,两人聊起战场回忆。几次会面后,杨得志感受到她的真挚,子女们也支持,认为父亲需要陪伴 1990年4月30日,他们在北京举行婚礼。仪式在军区小礼堂进行,布置简单,出席亲友和老同志。婚后,石莉负责杨得志日常起居,监督饮食服药,帮助锻炼。杨得志常对她说感谢,夸赞细心。子女们感激她的付出,杨建华、杨华荣、杨博华、杨秋华视她如家人,常来探望,一起用餐聊天。这段婚姻让杨得志晚年生活稳定,石莉的加入缓解了家庭空缺。 杨得志一生投身革命,家庭生活与工作紧密相连。第一段婚姻与申戈军从抗日走到抗美援朝,共同面对战场风险。第二段与石莉在晚年,提供陪伴支持。他的子女成长在军区环境,杨建华任军区副司令员,杨华荣等从事相关工作。杨得志教育子女刚强正直,不忘本,叮嘱他们自力更生。晚年,他写回忆录,记录戎马经历,从放牛娃到总参谋长,强调坚持原则。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3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遗产包括军事贡献和家庭传承,影响后辈。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298评论】【2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