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买新能源要征税,车主多掏1台iPhone的钱,油车更有竞争力?
一条“明年买新能源车 恢复征税”的消息,前两天开始冲上热搜。
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以来,新能源车购置税 减免政策凭一己之力创造了产业奇迹:渗透率从0.3%一跃升至如今的超50%。
但,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新能源车购置税不再免征,改为减半征收,这一政策持续到2027年12月31日结束。
“油电平权”的故事,很快就要拉开序幕了。
政策退坡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市场成熟度的精准判断:根据乘联会数据,自2025年4月以来,中国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稳定在50%以上。
十年前的新能源车,是需要依靠政策“输血”的边缘化产品,但现在,它已经成长为占据半壁江山的主流选择。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政策退坡的直接影响,无疑是即将到来的“末班车效应”。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以一辆开票价为30万元人民币的新能源车为例,其不含税价约为26.55万元。
2025年12月31日前上牌,享受全额免征,节省购置税约 26550元。
2026年上牌,享受减半征收,需缴纳购置税约 13275元。
这1.33万元的成本差异,足够让大量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下单提车了。
几乎可以预见,年底会出现一波销量高峰。
比短期抢购潮更有趣的是,消费者的心态转变。
政策红利消退后,消费者思考问题的维度不再是“电费便宜”,而是“ 购车成本”、“保险费用”、“补能成本”、“维保费用”、“二手车残值”等。
到时,TA们会更理性地分析“省下来的油费,够不够覆盖保费更高的新能源车险和二手车残值”。
对车企来说,购置税政策调整好坏参半。
首先是头部玩家。
以比亚迪为例,像这种销量惊人且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的大咖,购置税退坡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可以被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稀释。
同样的,像蔚来这类品牌,由于用户群体对1.33万元的成本变化敏感度相对较低,购置税退坡的影响也很小。
这是品牌护城河够深带来的正向意义。
第二类是中间层玩家。
比如吉利、长城、奇瑞等,这些传统自主巨头在燃油、混动、纯电领域都有均衡布局,即便纯电市场的政策优势减弱,它们也可以依靠其他领域的基本盘来对抗市场波动。
经典的油电平衡智慧。
至于剩下的,基本就是“裸泳者”。
这类玩家通常缺乏核心技术,属于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品牌力薄弱的车企,过去它们尚能凭借“免税”的价格优势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一旦消费者开始计较每一分钱的价值时,它们很快就会被抛弃。
写在最后:
购置税退坡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市场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然,因为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依靠政策扶持的历史使命,正式进入淘汰赛阶段。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价格战,而是围绕技术、品牌、生态、成本控制和全球化能力的全面战争,谁能在这场厮杀里存活下来,没人说得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