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冬天,在北京的某医院里,一名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离开了人世,直到护士在整理她遗体时,在她的手心发现了文字,周围人纷纷凑上来,当看清女人手心的字时,纷纷沉默......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些艺名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命运的烙印,评剧名角李再雯的"小白玉霜"之名,便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她带来了至高荣耀,又成了她终生无法挣脱的命运枷锁。 李再雯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天津,家境贫寒到了极点,在饥饿的威胁下,父母不得不做出了令人心碎的决定,将年幼的女儿卖掉。 当时的李再雯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泪眼婆娑地哀求着不要离开,可贫穷已经剥夺了亲情存续的可能,母亲含泪松开了手,而李再雯的童年,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命运的齿轮转动,几经辗转后,李再雯成了评剧名家白玉霜的养女,在那个年代,艺术的传承往往伴随着严苛的磨砺。 李再雯的学艺生涯比农家孩子下地干活还要艰辛百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练功,嗓子唱到干哑肿痛是家常便饭。 每当她偷偷流泪时,养母白玉霜总会严厉地斥责她,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在磨灭她童年天真的同时,也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机缘巧合之下,14岁的李再雯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养母白玉霜因感情纠葛一时逃婚,戏班面临开天窗的窘境。 李再雯临危受命,替代养母登台演出,令人惊讶的是,她不仅外形气质酷似白玉霜,演出效果更是出人意料地好,观众们为之倾倒,自发地给她冠上了"小白玉霜"的美誉。 然而,这个看似荣耀的名号,却成了李再雯艺术生涯的双刃剑,白玉霜回归后,面对养女日益高涨的人气,心情复杂。 作为名角,她希望自己的衣钵能有传人,但作为女人,她又难以完全接受被养女超越的可能。 李再雯敏锐地察觉到了养母的心思,于是在舞台上有意压制自己的才华,不敢完全释放自己的艺术潜能。 1943年,白玉霜去世,李再雯终于获得了艺术上的"解放",她组建了自己的戏班,后来又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创新上大胆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但这迟来的艺术自由,却是以养母的离世为代价,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 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李再雯,在私生活中却始终难觅幸福,一次重病期间,无人照料的她几乎命悬一线,幸得戏迷赵清来的悉心照顾,才让她重获生机。 感恩之余,李再雯嫁给了赵清来,也曾短暂地享受过家庭的温暖,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生育后,婚姻的甜蜜很快被无休止的争吵和埋怨所取代,曾经的恩爱终成泡影,这段婚姻最终以分离告终。 第二段婚姻更是李再雯人生中的一场噩梦,丈夫佟海山不仅沉迷赌博,还经常对她拳脚相加,忍无可忍的李再雯最终选择了离婚,用行动反抗家庭暴力。 李再雯的善良与同情心,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展现,即使自身处境艰难,她仍曾主动伸手帮助同行新凤霞度过难关。 然而,当她自己陷入困境时,却未能得到同样的善待,1967年,身患重病的李再雯住进医院,却因特殊时期的政治氛围被医护人员冷落。 医生在她的病历上写下"不予治疗"后便离去,留下她一人在病房中承受病痛与孤独的双重折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再雯用尽全身力气,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下了一行字,两天后,她服药自尽,结束了自己45年的坎坷人生。 第二天,当护士发现她已经离世,也看到了她手心的遗言:我没有文化,你们为何还要迫害我?" 这句简短而沉痛的话语,是李再雯对整个时代的控诉,她从小被卖学戏,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却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恰恰因为"没有文化",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而被无情地边缘化,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结束生命。 "小白玉霜"这个名字,既是李再雯艺术生涯的荣耀,也是她一生无法摆脱的枷锁,它让她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却也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束缚。 从被迫离开亲生父母,到养母的复杂心理,再到两段失败的婚姻,直至最后的孤独离世,李再雯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挣扎。 在中国戏曲的星空中,"小白玉霜"李再雯的光芒虽然短暂,却异常璀璨,她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艺术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命运、艺术与尊严的深刻思考。
1967年冬天,在北京的某医院里,一名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离开
孤云游天涯远
2025-09-21 11:24: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