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就是贾府的免罪金牌,皇帝一直没动贾家,就是因为有功之臣林如海的女儿在贾家,皇帝感念林如海的功劳,不忍心看他的女儿被外祖父抄家连累,就忍着贾府。 林如海是个什么官?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巡盐御史。这可不是个闲职,在清朝,盐税是什么?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能被派去管盐的,那绝对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把钱袋子交给你,这得是多大的信任?根据史料,康雍乾时期的“两淮巡盐御史”这个职位,权力极大,油水极厚,但也极度危险,因为他直接对皇帝负责。做得好,是天子近臣;做得不好,就是家破人亡。 而林如海,书中说他“乃是前科的探花”,书香门第,人品才学都是顶尖的。他能在巡盐御史这个位置上安安稳稳,说明他不仅能力超群,而且清廉,深得皇帝倚重。一个深受皇帝信任的能臣,就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一双最可靠的眼睛。 可天不假年,林如海早逝了。他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独女黛玉。他把黛玉托付给贾府,这一步棋,看似是人之常情,实际上却把贾府和皇权之间,系上了一根微妙的线。 皇帝是什么心态?自己最信任的理财大臣死了,就留下这么一根独苗。他心里能不惦记吗?黛玉进了贾府,在皇帝眼里,贾府就不再是单纯的国公府,它成了替自己照顾功臣遗孤的“保育院”。 这个时候的贾府,其实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元春省亲,看着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实际上花了多少银子?那都是天文数字,钱从哪儿来?还不是各种亏空、挪用。还有,贾赦、贾珍那帮人的所作所为,哪一件不是掉脑袋的罪过?什么包揽诉讼、强抢民女,这些事,皇帝的耳目会不知道吗?肯定知道。 那为什么不动手?就是因为林黛玉在。 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是皇帝,你知道贾家这帮人不干净,早就想办他们了。可你一想到,你那个忠心耿耿、为你管了一辈子钱袋子的林如海,他唯一的女儿就在那儿住着。你今天派人去抄家,明天这小姑娘怎么办?跟着外祖父家一起被锁上大狱,流放千里?你于心何忍?传出去,天下臣子怎么看你?说你刻薄寡恩,连功臣的后代都保不住。这在政治上是极大的失分。 所以,只要林黛玉活着一天,在贾府安稳地住着一天,皇帝就得忍着。 他不是不想动贾家,是时机不到。黛玉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在贾府前面。贾母那么精明的老太太,她能不懂这个道理?她为什么对黛玉那么好,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孙女?除了血缘亲情,更深层次的,是她明白这个外孙女身上系着整个家族的安危。黛玉在,林如海的恩情就在,皇帝的顾念就在。 这块“免罪金牌”不是万能的,它有期限,期限就是黛玉的性命。 随着黛玉的身体一天天坏下去,贾府的丧钟也就敲响了。书中后四十回虽然争议很多,但黛玉之死紧接着贾府被抄,这个逻辑是完全成立的。当黛玉泪尽而亡的那一刻,贾府和皇权之间最后一丝温情和体面,也随之断裂。 功臣的女儿已经不在了,皇帝再也没有任何顾忌。他隐忍多年的怒火,终于可以爆发了。贾家那些陈年旧账,一桩桩,一件件,都被翻了出来。你看抄家的罪名,绝对不会有一条跟林黛玉有关,但抄家的这个“时间点”,却和黛玉的死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真实的历史。清代官场斗争极其残酷,一个官员倒台,常常是整个家族甚至姻亲集团的覆灭。皇帝要整治一个大家族,往往会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剪除其所有羽翼,打破其所有保护层,然后一击致命。曹雪芹的家族,也就是江宁织造曹家,他们的败落,不就是这样吗?先是亏空被查,然后一再给予机会,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被抄家的命运。皇帝在动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观察的。 说白了,贾府的罪,是自己犯下的,这口锅甩不掉。但他们的“死缓”,却是林黛玉给的。黛玉的存在,让皇帝的雷霆之怒,不得不一再延后。她就像是那只神话里衔着灵芝的仙鹤,只要她在,贾府这棵枯树就倒不了。可仙鹤一走,枯树的命运,就只剩下被狂风连根拔起了。 所以,我们再回看宝黛的爱情悲剧,就多了一层冰冷的政治底色。它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爱而不得的悲伤故事,更是一个家族在政治旋涡中,最后的护身符失效的象征。 林黛玉用她的一生,无意中为这个即将倾覆的家族续了几年命。而她的死,也成了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抄家行动的发令枪。 这可能才是《红楼梦》真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深层含义。个人的命运,在庞大的家族和无情的皇权面前,终究是轻如尘埃。林黛玉,这个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女子,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她柔弱的肩膀上,一度扛着整个贾氏家族的命运。可悲,可叹。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