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山,堂堂一个大男人,竟然哭红了眼! 那句话是一位东北老太太对他说的。2013年冬天,赵林山去哈尔滨平房区采风,蹲在731旧址门口啃冷包子,一位拾纸箱的白发阿婆拍拍他肩膀:“小伙子,你要拍就拍狠点,别让我们街坊邻居白疼那一回。”说完撩起裤腿,露出小腿上一块碗口大的疤,“鬼子冻的,当年我才14。”赵林山当场包子堵喉,眼泪鼻涕一起下。那一刻他懂了,自己不是拍商业片,是给人疼的地方上药,药要是太轻,等于撒盐。 为了这剂“重药”,他把自己逼成苦行僧。剧本送审被打回37次,理由是“太血腥”。他干脆住进档案馆,白天抄史料,晚上剪血腥片段,剪到崩溃,抱着马桶吐。投资方更现实,一听“抗日+纪录片”,掉头就走。最惨的时候,账上只剩两万八,他给员工发完工资,自己蹲马路牙子啃五块钱煎饼,边啃边哭,哭完把最后一张银行卡塞进制片主任手里:“拿去买盒饭,我再去磕一家。”磕到第48家,青岛一位做海鲜批发的老板拍桌子:“我爹就是被鬼子抓劳工没回来的,拍!亏了算我的!”这才续上命。 演员方面也闹心。年轻流量一听要演“马路大”(实验材料),纷纷婉拒:“太惨,影响形象。”老戏骨倒贴都愿意,可年纪太大。赵林山横下心,全国跑艺术院校,挨个问:“敢不敢演被活体解剖?”最终挑出一批95后新人,提前三个月进“731”演技训练营,每天凌晨四点被拖到零下二十度的室外,穿单衣站军姿,体验“冻伤实验”。有个小姑娘冻到哭,他吼:“当年受害者比你小,哭有用吗?”骂完自己转身抹泪。就这样,硬是把一群白斩鸡练成“铁板烧”。 片子拍完后,麻烦更大。日本某些右翼媒体发文抵制,称“煽动仇恨”;国内个别自媒体也带节奏:“消费苦难”。赵林山一夜白头,枕头上全是掉落的头发。他干脆开机直播,镜头对着自己秃顶:“要骂就骂我,别骂受害者。”说完播放一段未删减画面——活体解剖全程不打码,直播间瞬间涌进200万人,弹幕安静得可怕,只飘同一句话:“导演,别剪,我们受得住。”第二天,抵制声音被淹没,网友自发众筹,广告牌从哈尔滨一路铺到上海外滩,红底白字:“9·18,一起疼。” 票房破4亿那天,赵林山没开香槟,一个人跑到平房区旧址,坐在冻土上,把票房截图打印出来烧成灰,嘴里念叨:“阿婆,您看见没?4亿人替您疼了。”灰被风吹散,像一场迟到的雪。面对采访,他红着眼说:“票房不是钱,是回音,证明中国人没忘,也证明疼痛可以共振。”至于去日本上映的心愿,他已委托国际发行公司,目前正和日本律师对接,准备应对可能的诉讼。“就算只能放一场,也是往他们心上钉一根钉子,钉子不大,疼就行。” 我看完电影出来,夜风割脸,旁边高中生一边抹泪一边搜“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预约。那一刻我明白:赵林山赢了,他让90后、00后主动搜索历史,比任何思政课都管用。回去地铁上,我刷到一条短评:“看完不是恨,是疼,疼完了就想做点什么。”我把手机屏幕截图发给他,他回了一个笑脸,加一句:“疼就对了,疼才会长记性。” 有人说,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赵林山用11年回答:至少能让“731”三个字不再只是课本里的括号,而是年轻人心里的一块疤。疤不美观,但能让人记得哪里不能再开刀。下次谁再神剧化、娱乐化抗战,观众会先翻白眼:“《731》看过没?没看闭嘴!”这,就是改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有个同学,她是独生女,结婚后在大城市安了家。有了孩子后,就把老妈接过来帮忙带娃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