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人性!江苏无锡,男子的父母去世后,男子找到舅舅,要求舅舅偿还之前借自己家的

牧童的娱论 2025-09-22 15:44:33

这就是人性!江苏无锡,男子的父母去世后,男子找到舅舅,要求舅舅偿还之前借自己家的15万元,可舅舅却说我早就拿现金还给你父亲了。男子将舅舅告上法院,法院这样判了。网友:在金钱面前,哪有什么亲情,这样的亲戚早该断了。 几年前。男子的父母尚在世时,舅舅因生活和生意上的周转困难,曾向男子父亲借出了一笔钱,数额为15万元。 当时写下了清清楚楚的欠条。男子的父亲在遗嘱中也特别提及此事,嘱托儿子日后一定要记得向舅舅索回这笔钱。 世事无常。男子的父母先后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留给男子的不仅是悲痛,还有繁重的生活压力。眼下他正急着筹钱买房,打算结婚成家。 某天,男子带着遗嘱和欠条,来到舅舅家中。他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是至亲长辈,另一方面,他也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困境。 男子开门见山:“舅,我爸妈都走了。临走之前,我爸留下遗嘱和欠条,说你当年借的15万还没还。现在我正急着用钱买房娶媳妇,能不能把钱还给我?” 舅舅听后,脸色一沉,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摇头叹气:“侄子啊,你爸晚年糊涂了。 这笔钱,我早就还过了,当时是现金给的,只是你爸没写收条。你现在拿着这张欠条来说事,我真的是有口难辩啊。” 男子听完,心里一阵冰凉。他父亲性格严谨,做事一向仔细,怎么可能会忘记收钱不销账? 而且,如果真还过,为什么遗嘱中还会反复提到这笔钱?这话让他心里充满疑惑与不甘。于是,男子决定将舅舅告上法庭。 案件开庭时,法官仔细审阅了遗嘱和欠条。欠条上书写的金额、借款时间、借款人姓名一目了然,签字按手印都在,具备完整的法律效力。 而舅舅则一口咬定,自己当年已经归还过这笔钱,只是因为走的是现金支付,没有留下收条和转账记录。 庭审中,法官多次追问:“既然您说已经还过钱,那么能否提供当时的证据?比如说有无目击证人,或者当时资金流出的痕迹?” 舅舅却摇头,支支吾吾,只能反复强调“侄子父亲晚年糊涂”。 男子的代理律师则明确指出,民间借贷中,若一方主张已归还借款,理应提供有效的还款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就无法推翻借条的效力。欠条和遗嘱,恰恰是债务存在最有力的书面凭证。 庭审气氛紧张,原本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法庭上化作针锋相对的争辩。旁听的群众都不禁唏嘘,本是至亲至爱,却因钱财分割得泾渭分明。 经过多轮举证与辩论,法院最终作出判决:舅舅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债务已清偿,欠条与遗嘱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判决舅舅应当偿还男子15万元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 判决书下达的那一刻,男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终于替父亲守住了这份遗嘱中的遗愿。 但转头望向舅舅,心里却满是复杂。毕竟,那是母亲的亲哥哥,儿时自己曾无数次喊过“舅舅”的人,如今却成了被告席上的一方当事人。 而舅舅的脸色铁青,仿佛还在心有不甘。但法律的判决,容不得辩驳。他必须履行还款义务。 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舆论迅速发酵。不少网友评论道:“在金钱面前,哪有什么亲情,这样的亲戚早该断了。” 也有人感慨:“舅舅要是真还过钱,当年为什么不留下凭证?现在说什么都显得苍白。” 更有人直言:“父亲临终还惦记着这笔钱,可见事情并非空穴来风。男子坚持索要,既是为自己,也是为父母的尊严。” 一些网友也表达了遗憾,他们说:“金钱能解决一时问题,却能毁掉一辈子的亲情。法院判了公正,可血缘里的裂痕再难弥合。” 男子事后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父母在时,总觉得家就是港湾;父母不在了,才发现有些亲情经不起考验。”这句话引起了无数共鸣。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醉里挑灯看海

醉里挑灯看海

1
2025-09-23 07:21

借给我旧旧35000,没有借条,只有微信记录,现在想叫还钱,电话都不听!没借钱前好说,借钱能摧毁99%的感情。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