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分不清楚,印度男子却说:我这是在做好事啊 在印度东北角的米佐拉姆邦,有一栋四层楼的大家族洋楼,面积不输五星级度假村,住着将近200口人。 男人只有一个,女人有39个,孩子多达94个,这个男人叫齐奥纳·查纳,生前是当地“查那教”的教主,也是这个“世界最大家庭”的掌舵者。 齐奥纳曾挺着肚子,站在这座百间洋房前自豪地说:“我这不是图自己,是在做好事。”可问题是,这“好事”,到底是谁说了算?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吧?娶这么多老婆,生这么多娃,家里像个部落,怎么可能合法? 其实在米佐拉姆邦这种偏远山区,法律并不总是落地的“主心骨”,宗教和传统才是说了算的“地头蛇”。 查纳的祖父是“查那教”的创始人,教义白纸黑字写着:“多娶、多生、多福。”说白了,人口就是力量,越生越兴旺,查纳继承了这套理念,用一张张婚书把自己变成宗教的“种子选手”。 查纳家不穷,他有土地、有木工坊、有学校。在当地,这些就是“资源型男人”的标配,娶他,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现实。 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能让女儿嫁进查纳家,就是一种“脱困手段”,哪怕是第三十七任妻子,也比在山里饿肚子强。 查纳娶人,不只是娶老婆,还是“收编劳动力”,在他眼里,这种模式是双赢,但从外面看,更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打着宗教旗号的性别压迫”。 你以为几十个老婆、上百个孩子住在一起,天天鸡飞狗跳?不,查纳家有纪律、有制度,甚至比很多公司还专业。 家庭分工清清楚楚,有人种地、有人养鸡、有人带娃,每天光做饭就要用掉100公斤米饭和几十只鸡,伙食费按人民币算,每周得花三四千。 可他们不靠外卖,也不靠外援,靠的是“家庭自产自销”: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做家具,一整个“家庭版供应链”。 听起来很有效率,但你也能看出端倪,这哪里是家庭,更像是宗教工厂,每个人都有“岗位”,每位妻子都像“员工”,孩子们像流水线产品,唯一的“老板”就是查纳自己。 查纳老爷子走的时候是83岁,没了他,这个看似强大的家庭迅速“散了架”,有的妻子带着孩子走了,有的儿子开始争权,还有人说自己“根本没信这教,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这个时候,才有人回过头来问:查纳当初说的“我是在做好事”,到底对谁好?他真的是在帮那些女人,还是在用她们的贫困换取自己的权力和名声? 从法律角度看,印度宪法明文禁止一夫多妻制,但像米佐拉姆这样的偏远地区,宗教和部落自治几乎成了“法外特区”,国家管不了,地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性别视角来看,这种家庭模式几乎完全剥夺了女性的选择权,她们不是被“爱”娶进门的,而是在“你嫁不出去就没人养”的社会压力下,走进查纳的大门。 查纳本人当然不这么看,他一生接受了无数采访,始终坚持:“我没有强迫任何人,我只是给她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可问题是,在一个女人连“说不”都不敢的社会里,这种“机会”本身就值得怀疑。 你以为这种极端家庭只有印度才有?错了,全球范围内,打着宗教、文化、传统的旗号,搞“多妻制”的地方其实不少。 比如非洲部分地区,甚至美国犹他州的某些摩门教分支,都存在相似现象,区别只是,有的隐藏得深,有的摆在明面上。 而且这些家庭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大同小异:被当作生育工具,被安排命运,被剥夺选择。男人可以娶几十个老婆,女人却只配当“其中之一”,说白了,这不是家庭,是权力结构。 查纳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不只是因为他生得多、娶得多,而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问题:在法律和现代文明还没完全覆盖的角落里,传统和宗教可以轻易地吞噬个体的权利,尤其是女性。 查纳的洋房还在,但“大家庭”早已四分五裂,他留下来的,不只是几十个老婆和上百个孩子,还有一堆未解的争议和反思。 他曾说自己是在“做好事”,可这件事好不好,不是他说了算,而是历史和现实共同来评判。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宗教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手段,传统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枷锁,真正的“好事”,从来不是建立在别人失去选择的基础上。 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人权、平等和法律的时代,每一个被“特殊文化”包裹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睁大眼睛去看,去问,去质疑。
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甚至连自
碑刻春秋
2025-09-22 20:38:5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