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增量缺失,存量厮杀

最近,官方约谈美团、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要求停止外卖行业的恶性竞争,回归理性商业逻辑。这一举措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资

最近,官方约谈美团、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要求停止外卖行业的恶性竞争,回归理性商业逻辑。这一举措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资本补贴消费者是好事,为何要叫停?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场“外卖战争”并非真正的市场竞争,而是典型的“内卷式消耗战”——企业不创造增量价值,而是在存量市场里互相厮杀,最终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外卖补贴战的本质是“囚徒困境”:如果一家企业不补贴,就会被竞争对手抢走市场份额;但如果大家都补贴,最终谁也无法盈利。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企业自身,还影响整个产业链——商家因低价竞争被迫压缩成本,导致食品质量下降;消费者短期享受低价,但长期来看,行业利润萎缩,就业和收入受损。更严重的是,这种竞争模式不创造任何技术进步或效率提升,仅仅是资本在存量市场里的零和博弈。

“内卷”一词近年来被广泛讨论,但其核心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模式从增量开拓转向存量争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不断扩大,企业可以通过开拓新市场、新技术来获取利润。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许多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不再寻找新机会,而是陷入存量市场的残酷竞争。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外卖行业,也体现在多个领域:

光伏产业: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领先,但互相压价,利润微薄,最终变成“用国内廉价劳动力补贴国外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部分车企盲目扩张产能,甚至“宁愿自己不赚钱,也要把对手耗死”,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

共享单车:曾经的资本狂欢最终演变成“废铁堆积”,行业彻底崩盘。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企业不是在创新或提升效率,而是在价格和规模上内耗,最终导致全行业受损。

为什么中国企业更爱内卷?

1. 战略懒惰: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无能

许多企业习惯于模仿而非创新。例如,某游戏大厂长期依赖“抄袭+流量”模式,而非原创内容开发。这种策略短期内能赚钱,但长期来看,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力。相比之下,《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证明,只有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内容突破,才能在全球市场立足。

2. 社会文化:过度竞争与“唯增长论”

东亚社会普遍存在“过度竞争”文化,中国尤甚。从教育到职场,人们被灌输“必须比别人更努力”的观念,导致社会陷入“无限加码”的恶性循环。例如:

教育内卷:清华每年只招4000人,无论学生如何补习,录取人数不变,但家长仍疯狂投入,导致孩子身心俱疲。

职场内卷:996成为常态,员工不得不“表演式加班”,但实际生产效率并未提升。

这种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人们相信“努力必然有回报”,但在存量市场里,努力只是零和博弈的筹码。

3. 资本短视:追求短期利益而非长期价值

资本市场往往鼓励企业追求快速增长,而非可持续发展。许多企业为了迎合投资者,不惜牺牲长期利益,通过价格战、规模战抢占市场,最终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为何欧洲不卷?

欧洲企业同样经历过度竞争阶段,但很快调整策略:

控制产能,提高利润:企业不再盲目扩张,而是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确保合理利润。

工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员工收入稳定,消费能力增强,形成“高工资—高消费—高利润”的正循环。

社会价值观不同:欧洲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低欲望”并非消极,而是对过度竞争的反抗。

相比之下,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仍深陷“增长焦虑”中,认为“不增长就是失败”,导致全社会陷入内卷。

如何跳出内卷?

1. 企业层面: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新

寻找增量市场:如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而非在传统行业内耗。

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华为、大疆等企业,依靠技术壁垒而非低价竞争。

建立行业共识: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市场健康。

2. 社会层面:重塑价值观

接受多元化成功: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挤进“985→大厂→买房”的单一赛道。

降低无效竞争:如教育减负、反对职场996,让人们有更多选择。

完善社会保障:减少“必须拼命才能生存”的焦虑。

3. 个人层面:摆脱“社会时钟”绑架

专注自身优势:不必盲目跟随主流竞争模式。

理性看待欲望:避免“能力不足却追求过高目标”的痛苦。

寻找低内卷生活方式:如二三线城市、自由职业等。

内卷不是宿命,创新才是出路!

内卷的本质是“没有增量的绝望竞争”。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依赖政策调控或道德呼吁,而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模式——从存量厮杀转向增量开拓。企业需要真正创新,社会需要宽容多元价值观,个人需要理性规划人生。唯有如此,才能跳出内卷,走向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