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俄乌冲突战线全面开花。俄罗斯国防部披露,俄军在多条战线发起凌厉攻势,摧毁乌军多套美制武器系统;乌克兰则以空袭与无人机攻击双管齐下,直指俄军集结地与能源设施。
这场攻防战不仅暴露双方战术短板,更揭示战争资源消耗的残酷现实。

俄军此次行动直指乌军“外援命脉”。在顿涅茨克方向,俄军使用“龙卷风-S”火箭炮系统,精准打击乌军第47机械化旅临时驻地,摧毁2套美制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及1辆“海马斯”火箭炮发射车。
这些武器是乌军前线炮击的核心装备,单套M777日发射量可达120发。俄军宣称,此次打击使乌军在该区域炮火密度下降60%,前线部队被迫后撤3公里重组防线。
更关键的是,俄军通过电子战系统截获乌军与北约的加密通信,锁定3处美制武器中转仓库,动用“伊斯坎德尔-M”导弹实施摧毁,切断乌军补给链。

乌军的反击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在扎波罗热方向,乌军出动苏-24战斗轰炸机,对俄军第58集团军前线指挥所发动空袭,虽未造成高级军官伤亡,但摧毁多部战术通信设备,导致俄军该区域指挥系统瘫痪2小时。
与此同时,乌军无人机群突袭俄罗斯境内别尔哥罗德州,4架自杀式无人机命中该州新塔沃尔然斯卡亚变电站,引发变压器爆炸,造成周边5个乡镇断电4小时。
这是乌军2024年10月以来对俄能源设施的第18次成功袭击,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2亿美元。

战场数据折射出对抗的激烈程度。俄军单日发射导弹及无人机数量达112架次,创下年内新高;乌军则通过北约提供的卫星情报,将俄军后勤节点定位精度提升至15米内。
但能源设施的防御漏洞依然明显——俄罗斯电网公司承认,当前变电站反无人机系统仅能拦截70%的低空目标,若乌军将袭击规模扩大至每日30架次,俄后方稳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这场激战的本质,是双方对战争资源极限的测试。俄军通过“精准斩首”消耗乌军外援,乌军则以“非对称袭击”拖慢俄军节奏。
当美制武器与能源命脉成为战场焦点,和平的曙光或许要等到其中一方的战争潜力彻底枯竭时才会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