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发现,陌生电话,特别是推销电话,接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听一写字楼里的电销员说,他现在打10个电话,9个直接被挂断,剩下1个可能还没说两句问候语,就被一句国骂送走,电话那头只剩下“嘟嘟”忙音。
我和我的朋友们已经变了,都是陌生电话干脆不接,接起来也是因为闲着没事儿干,就想找人聊聊天。
这就直接造成电销行业的新人根本就拿不到业绩,平均一周就离职,能熬过三个月的都算老员工了。
现在电销员很惨,不过很多消费者心里也在咆哮,我们更不想接到电话?
01现在的电销员,就像在根本没水的沙漠里挖井。徒劳无功啊这些可怜的电销员,尤其是那些刚入行、KPI压得喘不过气的新人,已经接近崩溃。
毕竟,电话被拒接的最大冲击,直接砸向电销饭碗:
沟通渠道被掐断、信任感无从建立、效率跌入谷底,这几乎精准命中了电销模式的命门。
一旦消费者普遍开启陌生号码免打扰,现在的电销,可能瞬间变成上个时代的营销方式。
这种事情,想想都让人绝望:
因为你前脚刚背熟话术、调整好心态准备大干一场,后脚发现话筒那头,只剩下冰冷的忙音和AI拦截的提示。每天几百次拨号,换来的不是潜在客户,而是无尽的挫败感。
考虑到这种情况,电销的成交率可能会直接跳水,从业者的收入和信心都暴跌。
更麻烦的是,电销不像线下销售,可以靠面对面接触弥补。电话这端的声音,想穿透消费者的心理防线,难度堪比登天。
因为信任不是想建立就能建立的:
骚扰电话泛滥、信息泄露担忧、时间被侵占,哪一样不成立,沟通直接就“胎死腹中”。
这不是危言耸听,像很多消费者,手机里装着拦截软件,陌生号码一律屏蔽,就是因为被骚扰怕了。
鉴于此,到那时,难受的可能不只是业绩的问题,连坚持这份工作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甚至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电话推销,会变成效率低下、人人喊打的代名词。
有些朋友看到这,可能在暗暗点头:
“还好我警惕性高,陌生电话不接,骚扰跟我没啥关系,清净了。”
但真的有这么轻松吗?
表面上看,拒接电话保护了消费者的清净和安全,免受推销打扰。
可要真细想,消费者的防御成本其实也不低。
一方面,骚扰电话的升级,就像一场无休止的攻防战,让消费者甄别信息、保护隐私的负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
以前骚扰电话少,接个陌生号也没太大心理负担;
现在呢?一旦手机响起陌生号码,第一反应是“又是推销?还是诈骗?”,紧张感瞬间拉满——谁还能心平气和地接听每一个可能的正常来电?
尤其对于需要留电话办理业务(如看房、注册)的人,后续无穷无尽的推销轰炸已成常态。
你随便问问身边人:留了一次电话,装修、家具、保险、甚至墓地的推销就蜂拥而至,信息像被扔进了黑市——再来一波AI语音合成的“真人”骚扰,估计手机都得设置成全天免打扰。
更现实的是,很多人把手机号当“隐私堡垒”,觉得不轻易泄露就能安全。
可一旦信息泄露链条无法斩断,骚扰、诈骗、精准推销——最后不是接不接的问题,是“想清净都很困难”。
这不是危言耸听。
参考过去几年个人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的案例,什么时候中招,都说不定。
03 那到底谁更崩溃?其实,电销模式本身才是最大输家!
表面上看,拒接成风,第一波受重创的是电销员——
毕竟,沟通渠道阻塞,手里的电话名单立马变成拨号软件的无效数据。
但要我说,真正需要反思的,其实是电销这种传统模式本身。
为什么?
因为当信息获取方式和沟通习惯全面转向数字化、个性化,整个营销的重心、渠道、互动方式都在调头——
电销不是慢慢失去效果,而是会被时代淘汰。
最直接的,是信任和合规的问题。
可能有人觉得,电销需求那么大,怎么会消失?
但现实是,建立信任需要门槛,未经同意的推销本身就在消耗信任——
一旦法律铁拳落下、消费者意识觉醒,你手里的客户名单想合法使用都困难。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现实已经在上演。
新法规下,未经用户同意的推销电话属于违法,一个违规就会被重罚几十万。
且如果消费者拒接成为普遍行为,未来电销的生存空间,极可能被压缩到极限。
更残酷的是,替代渠道正在疯狂蚕食。
数据显示,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线上互动方式效果惊人,有美妆品牌线上销售额是传统渠道的十几倍。
等到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天生对陌生电话充满戒备,更习惯沉浸式的线上体验,电话推销还能有多少生存土壤呢?
这是一个值得行业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看就是,电销员的惨,是当下收入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但电销模式本身呢?
随着效果锐减和合规成本飙升,整个模式的价值都在被质疑,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而这,才是行业真正难以逆转的困局!
只可惜我那电销员朋友,居然还在坚持拨号,但电话接通一秒即被挂断。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又点向了下一个号码。
我曾劝他换个行业,别再做这个容易挨骂的行业。可以他的能力,又不想进厂打螺丝,除了这种行业,又有哪个行业能找到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