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8年,三国东吴时期,南京城里一座“太学”拔地而起,书声琅琅,士子云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后来的中央大学的前身。 到了近代,1928年,这所学府正式定名“国立中央大学”,合并江苏9所顶尖院校,成为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 那时的中央大学,简直就是学术界的“航空母舰”,下设7大学院、37个系科,学生超5000人,教授数量全国第一。1948年,它更是被普林斯顿大学排名列为亚洲高校首位,风头无两! 那时的校园,红砖绿瓦,梧桐成荫,四牌楼2号的校门前,学子们意气风发,讨论着国家的未来。中央大学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摇篮,更是无数学科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气象学系、第一个心理学系,都诞生于此。 甚至,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曾在这里求学。你能想象吗?这样一所大学,承载了多少中国现代化的梦想! 然而,辉煌背后,总有风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中央大学被迫西迁。从南京到重庆沙坪坝松林坡,1400公里的路程,师生们硬是靠双脚和意志走了下来。 这场迁徙,堪称学术界的“长征”。你能想象吗?农学院的师生牵着荷兰奶牛、澳洲羊群,赶着美国约克猪,徒步三年,只为保住这些珍贵的实验资源;医学院的教授们,将24具解剖用遗体用福尔马林浸泡,装罐后秘密水路运送,生怕毁于战火。 到了重庆,条件更是艰苦。茅草屋当教室,桐油灯下夜读,敌机轰鸣声中,师生围炉讲《楚辞》,那场景让人心酸又震撼。 更令人敬佩的是,学生参军比例高达33%,他们用行动证明:知识分子不仅能提笔,也能扛枪! 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在西迁途中用木箱转运实验设备,硬是在茅草屋里重建实验室;艺术系主任徐悲鸿,在防空洞中完成《愚公移山》,激励学生抗战到底。这些故事,哪一个不让人热泪盈眶?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被拆分重组。它的工学院变成了今天的东南大学(985),农学院成了南京农业大学(211),师范学院演变为南京师范大学(211),航空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985),医学院则成为空军军医大学(211)…… 而中央大学的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南京大学,定址汉口路。 这一拆分,仿佛一棵参天大树,化作无数枝桠,散布全国,滋养着中国高等教育。虽然中央大学这个名字不再完整,但它的学术基因却深深植根于每一所分化出的名校中。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次调整,今天的中央大学,可能就是中国的“哈佛”或“牛津”。但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分化,它才让更多地方拥有了顶尖学府的机会。你怎么看? 故事还没完。2000年,高校合并潮来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曾计划复建“中央大学”,重现昔日荣光。 两校甚至试着对调档案馆门牌三天,作为“试合并”的象征。然而,校名之争成了最大障碍:南大提议取“南京”的“京”和“东南”的“南”,仍叫“南京大学”;东大则主张取“东南”的“东”和“南京”的“南”,定名“东南大学”。最终,因公章刻制等细节问题,谈判破裂,合并梦碎。 这一幕,像极了两个分家多年的兄弟,彼此怀念,却又无法完全放下各自的坚持。 如今,站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六百年的梧桐树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中央大学”的余韵;而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大楼的红砖塔楼和百年紫藤花廊,仿佛还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从东吴太学到国立中央大学,再到如今的南大、东大等名校,这所“中国最牛大学”的故事,跨越千年,历经战火与变迁,却从未熄灭它的学术之光。 它的西迁壮举,是知识分子用生命守护文化的见证;它的分化重组,是中国教育百花齐放的起点。 今天,当你路过南京汉口路,或是站在东南大学四牌楼前,不妨停下脚步,想象一下百年前的书声朗朗,感受那份属于中央大学的荣光与担当。
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高顺的人品、能力都要强于张辽,
【8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