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兵6年不被提拔,退伍前遇见“人生伯乐”,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人就是廖锡龙,一个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兵。 1959年,19岁的廖锡龙参军入伍。为啥要当兵?念头很简单,他小时候亲眼见过日本人的飞机怎么把村子炸成一片火海。那种无力感,让他觉得,这辈子必须得跟枪杆子打交道,得自己把家护住。 廖锡龙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一个农村家庭,那里地形复杂,生活条件艰苦。抗日战争期间,敌机轰炸村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经历促使他产生保家卫国的想法。1959年1月,他应征入伍,分配到贵州省军区独立师145团4连担任战士。入伍初期,他积极参与各项训练,逐步从战士升为班长,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仅有初中肄业背景,提干机会一直未到。 部队选拔干部注重综合素质,包括军事技能和文化知识,他虽在体能和战术方面表现出色,却因学历短板停滞不前。同期士兵中多人获得晋升,他保持日常工作节奏,继续钻研军事理论和地形知识。这种情况持续六年,直至1964年9月发生施工事故,导致右手食指致残,按照规定可办理退伍手续。 伤残后,他在医疗点恢复期间,坚持用左手练习书写和学习军事资料,未放弃专业积累。1965年,军区组织大规模演习,需要勘察地形并绘制地图,他主动承担任务,尽管手臂尚未痊愈。他完成的图纸精度高,标注详尽,包括地势细节和潜在战术点。演习准备中,师长检查沙盘时注意到这些工作,下令留用他。 这位领导的决定成为转折点,让他从退伍边缘转为正式干部。从作训参谋起步,他逐步担任排长、连长等职。1969年11月25日,所在团改编为步兵91团,他继续在基层岗位积累经验。1971年,他调任陆军第11军31师91团作训股副股长,后升为师作训科副科长,处理训练和作战规划事务。 1978年11月,他调回91团任副团长,次年1月随团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作战中,他负责指挥部队穿插敌后,攻克高地据点。尽管战斗激烈,他坚持在前线协调,确保任务完成。战后因表现突出,很快晋升为团长。1980年3月至1981年8月,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进修,系统学习军事知识。毕业后,任陆军11军31师副师长,后升师长。1984年4月,他指挥收复者阴山战役,战前多次实地勘察,制定周密计划。尽管遇暴雨影响,他调整进攻时间,最终以较小代价全歼守敌。这一仗成为战术经典,同年5月他升任11军副军长,9月转为军长。 1985年6月,成都军区调整,他出任第一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1995年,他接任成都军区司令员,负责区域防务和部队建设。2000年6月21日,中央军委授予他上将军衔,同时进入更高领导层。 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军委委员,并调任总后勤部部长。2003年3月,任命为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他在总后勤部工作期间,注重基层官兵生活保障,推动边防哨所基础设施改善,如配备热水设备和蔬菜供应系统。同时,针对演习条件,他组织建造地下营房,提供住宿和后勤支持。这些举措源于他基层出身的经验,旨在提升部队实战能力。 从普通战士到上将,他的经历体现出通过持续学习和实战积累实现成长的路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也为后辈提供借鉴。回顾其一生,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步晋升都基于实际贡献和能力提升。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