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25年7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当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国国债(约合人民币1829亿元),将美债持仓总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这已是中国2025年以来的第四次减持美债。从3月到7月,中国累计抛售美债达5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20亿元)。 与此同时,投资界传奇人物巴菲特于9月21日宣布清仓持有17年的比亚迪股份,为这场跨越两个金融周期的投资画上句号。 这两大事件同时发生,预示着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减持美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战略布局。自2013年持有1.32万亿美元美债的高点以来,中国已累计削减近一半仓位。 细观2025年的减持轨迹,呈现“增减持交替、但以减持为主”的态势。1月增持18亿美元,2月增持235亿美元,而3月至5月则分别减持189亿、82亿和9亿美元。6月小幅增持1亿美元后,7月大幅减持257亿美元。 这种有节奏的减持方式,既避免了引发市场剧烈动荡,又实现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的目标。 与前几年相比,2025年中国减持美债的力度明显加大。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中国分别减持美债1732亿、508亿和573亿美元,而仅2025年3月至7月四个月间的减持规模就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和英国选择增持,中国的减持动作尤为突出。 与减持美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央行对黄金的持续增持。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8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7402万盎司,较7月增加6万盎司,为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 这一增一减背后,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认为:“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储备资产,不受单边制裁影响,能够有效对冲美元单一货币风险,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中国优化储备资产结构的战略意图。 目前中国黄金储备占比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官方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的占比为7.3%,明显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增持黄金仍有较大空间。 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66吨,处于历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三年均超过1000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9月21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完全清仓比亚迪股份,为这段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投资案例画上句号。 巴菲特与比亚迪的结缘可追溯到2008年9月,当时伯克希尔通过中美能源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购入比亚迪2.25亿股H股。这笔初始投资仅18亿港元的交易,最终带来了超过600亿港元的回报,涨幅高达3890%。 从2022年8月开始,巴菲特启动减持计划。通过分批减持策略,既避免了对股价的过度冲击,又成功锁定了巨额利润。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决定可能源于多方面考虑。从估值角度看,比亚迪股价已脱离低估区间;从行业环境看,全球电动车渗透率接近高位,竞争不确定性增加。 比亚迪集团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对巴菲特的清仓回应表现大度:“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感谢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也感谢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 中国减持美债的背后,是对美国财政状况可持续性的深切担忧。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攀升至37万亿美元,每年仅债务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加上特朗普前段时间通过的“大美丽法案”,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将额外增加2万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振龙认为,中国减持美债的主要原因可总结为“特朗普对外加税、对内减税和扩大支出以及美联储独立性受质疑使美元信用严重受损”。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大美丽法案”将使美国未来10年的赤字增加3.3万亿美元,进而推高本已高企的利率。这一政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美国应在中期内削减财政赤字的建议背道而驰。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元指数自特朗普新任期开始以来已下跌超过10%,反映出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动摇。 中国减持美债和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都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在特朗普政府对外加税、对内减税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正在重新评估风险与收益。 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尽管中国单月减持257亿美元仅占美国国债总量的零头,但它释放出的信号却足够刺耳。一旦市场信心发生动摇,可能导致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国融资成本加大。 对中国而言,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是推进“去美元化”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分散汇率风险,增强金融安全。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25年7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当月减持257亿美元
奇玮随心养护
2025-09-24 08:43:56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