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非常穷,没有钱,它购买中国武器的钱从哪里来的?说白了,巴基斯坦能搞到中国武器的核心就俩字——灵活。 一个穷国,怎么能买得起先进武器?这事听起来挺玄乎,但巴基斯坦就这么干成了。钱从哪来?巴基斯坦经济这几年确实难,2025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刚过三千七百亿美元,人口两亿多,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多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万出头,普通人一年的收入连先进武器的零件都买不起。 外汇储备虽说 8 月份升到一九六五九点五百万美元,可这数字看着唬人,实际按 1 卢比换 0.025 元人民币算,连百亿人民币都不到,再看看堆得老高的外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不断帮忙续命,这种情况下要掏现金买武器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 “灵活” 二字就是破局的关键,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给的信贷便利,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贷款,条款宽松得能让巴基斯坦喘过气来。 就说那 20 架歼 - 10CE 战斗机,连同一百台涡扇 - 10B 发动机、240 枚霹雳 - 15E 空空导弹,再加培训和后勤保障,总价值得 128.7 亿人民币,相当于巴基斯坦 2025 年上半年 GDP 的千分之三还多。 这么大一笔钱,巴基斯坦根本拿不出,于是中国直接给了 101.7 亿元的贷款,分 11 年慢慢还,年利率才 4.15%,比很多国家的房贷利率都低,等于让巴基斯坦 “先用后付”,2022 年只掏了 27 亿首付就把战机开回了家。 这种操作早有先例,之前 4 艘 F22P 型护卫舰,就是中国给 7.5 亿美元非商业贷款才造起来的,现在这些军舰还是巴海军的主力,等于用未来的钱撑起了当下的国防。 更早的时候,巴基斯坦买 JF-17 “枭龙” 战机也玩过这招。2008 年那会儿,巴基斯坦想搞 40 架枭龙,直接找中国要 8 亿美元信贷,后来买 36 架 J-10 战机又接着要 “条款宽松的信贷便利”,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电子进出口公司这些防务巨头都乐意给,等于把武器先送到手上,钱的事慢慢商量。 2020 到 2021 年更实在,中国三家国有银行一口气给了 114.8 亿美元短期贷款,虽说没明说全用在军购上,但其中肯定藏着武器采购的款项,不然巴基斯坦哪来的钱接装新装备。 要知道 2025 财年末巴基斯坦国家银行的外汇储备才 145.1 亿美元,这些贷款等于是给巴军的武器采购 “输血”。 除了直接借钱,中巴联合研制的模式更把 “灵活” 玩到了极致,等于把成本拆成两半,还能靠生产赚钱。枭龙战机就是典型,中巴各掏 50% 资金一起研发,巴基斯坦不仅能全程参与设计,还拿到了合作生产权。 2007 年开始接收战机,前后签了 100 架合同,自己生产一半,既不用一次性付全款,还能通过组装生产降低单价,更别提后续出口给其他国家还能赚回成本。 这种模式比单纯买武器划算多了,就像两个人合伙开店,既当老板又能分利润,对穷国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 还有 “哈立德” 主战坦克,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出技术出原型车,巴基斯坦在国内批量生产,不用花大价钱买整条生产线,就把先进坦克搞进了部队。 更聪明的是,巴基斯坦还会拉 “外援” 当 “金主”,让第三方掏钱给自己买中国武器。就说传得沸沸扬扬的歼 - 31 采购,单机价格不便宜,巴基斯坦自己肯定扛不住,于是沙特就成了潜在的买单者。 中东国家和巴基斯坦关系向来亲近,巴军经常派人参战当雇佣军,中东国家就给财政支持当回报,很多装备本来就是这么来的。 沙特要是真掏钱帮巴基斯坦买歼 - 31,既算补偿巴方的安保服务,自己以后也能跟着引进同款战机,抵消以色列的空中优势,等于巴基斯坦借别人的钱,强化了自己的国防,还顺带给中国武器打了广告,三方都不吃亏。 这种 “灵活” 还体现在付款方式的变通上,反正现金不够,总能找到替代方案。中国武器本身性价比就高,再加上长期低息贷款,巴基斯坦的压力小了不少。 比如 054AP 护卫舰,2017 年先订两艘,次年追加到四艘,总价值 35 亿元人民币,不用一次性签大单,而是根据预算慢慢加,等于 “分期付款” 买军舰。 而且这些装备还能定制优化,按巴基斯坦的需求改雷达、改导弹系统,不用为用不上的功能多花钱,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从 2003 到 2010 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武器出口就占了对外军售总额的 43%,达 28.24 亿美元,这么大的量要是全靠现金交易根本不可能。 正是这些信贷、合作、引援的灵活招数,让巴基斯坦在人均收入一千多美元、外汇储备紧张的情况下,还能陆续装备枭龙战机、054AP 护卫舰、先进坦克和导弹。 说白了,不是巴基斯坦有钱,而是它找对了路子,把中国的支持、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第三方的援助拧成一股绳,用最划算的方式拿到了需要的武器,这 “灵活” 二字确实是精髓所在。
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