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获奖,可能真要变天了。 你们注意到没有,北大“韦神”韦东奕参与的项目,刚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初评。这事不一般。他今年才33岁,在北大还是个助理研究员,连副教授的头衔都没有。在中国,这个年纪、这个职称,能摸到这种级别奖项的边,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个项目名字叫《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听起来很深奥。简单说,就是研究流体是怎么从平稳流动变成湍流的。这是物理学和工程领域里一个非常基础又棘手的大难题。 看看往常的获奖者就明白了。过去十年,拿这个奖的人平均年龄52岁。十个里面有九个是院长、主任,头顶各种光环。韦东奕呢?他什么行政职务都没有,就是个一心扑在数学上的人。 这说明什么?说明评审的标准可能真的开始变了。有科技部的人私下说,这次他们更看重项目本身的价值,不是先看申报人官有多大、帽子有多高。 这其实就是教育部一直在推的“破五唯”。不看论文数量,不看职称高低,不看帽子头衔,就看你的成果硬不硬。和韦东奕一起被提名的,还有清华姚班出来的一些90后科学家。年轻人开始冒头了。 提名韦东奕的专家阵容,也很有说服力。五位推荐人全是数学界的大佬,包括中科院的院士。这些前辈愿意为一个没有任何“帽子”的年轻人站台,信号已经很明确了。就像另一个获奖的燕山大学团队,里面一个长江学者都没有,全靠实实在在的材料性能拿奖。 这件事给无数默默做研究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以后评奖,也许不用先去熬资历、拼关系。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好,就有机会被看见。这个变化,比建多少大楼都重要。因为再厉害的天才,也怕被论资排辈的老规矩埋没。 科研评价这根指挥棒,看来是真的要转向了。 对此你怎么看? 韦东奕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