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工业企业利润突然跳涨20.4%,不是因为突然爆单,而是价格终于不跌了。 过去几个月,工业品价格一路下滑,企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8月PPI降幅收窄,意味着工厂的货终于能卖上点价了,加上去年8月基数低,一碰就弹。 这波反弹,更像是“喘了口气”,而不是彻底翻身。 真正有意思的是,赚钱最多的不是国企,也不是外企,而是私营企业——利润涨了3.3%,远超其他类型。 这背后不是运气,是政策在悄悄发力:减税、贷款更容易、订单向民企倾斜。 很多小厂主告诉我,今年申请贷款比去年快多了,政府贴息后利息降了一半,他们敢买设备、敢招人了。 这些不起眼的中小企业,才是经济最真实的体温计。 再看行业,赚钱的集中在电动车、光伏、锂电池这些“新三样”,出口一路高歌。 而钢铁、煤炭还在亏,不是产能过剩,是没人要了。 工厂里,一边是自动化产线满负荷运转,一边是旧锅炉停摆生锈,这种割裂感,比任何数据都更真实地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的引擎,正在悄悄换挡。 利润数据看着温和,但细看,是新力量在悄悄撑起一片天。 它不靠大基建拉动,不靠房地产托底,而是靠一群普通人开的小厂、一群工程师做的电池、一批外贸人跑出来的订单。 这些事没人拍视频,没热搜,但它们正一点点,把中国经济的底子,从“大而重”变成“小而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