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春段晨曦通讯员王宁桥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在河南省桐柏县大河镇,昔日深藏山间的兰草,如今已成为带动数万人增收的“富贵花”。
清晨的阳光洒在桐柏县大河镇石佛寺村的兰花大棚上,黄发国像往常一样仔细查看着每一株兰花的生长情况。这位桐柏县兰花协会会长与兰花结缘已有数十载,从最初的好奇尝试到如今的产业化发展,他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以兰兴产、以兰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幽谷芳草到富民产业。黄发国的兰花故事始于一次偶然交易。30年前,他将自己家中花盆里养了许久的毫不起眼的一棵蕙兰卖给一位韩国商人,出乎意料地获得了3000元——这笔远高于预期的收入让他看到了兰花的巨大价值。从那时起,黄发国开始潜心研究兰花的类别、生长习性和人工栽培技术。他四处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逐步掌握了兰花种植的奥秘。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黄发国牵头成立了桐柏县兰花协会。协会辐射带动周边12个乡镇发展兰花产业,每个乡镇选举一名兰花企业负责人担任副会长,带头发展本乡镇兰花产业。
随着协会发展,黄发国组织种植大户在大河镇石佛寺村建立兰花特色产业基地,占地约200亩,建成标准化兰棚85个,全省最大的兰花交易中心和兰花博览展厅。大河镇“兰香小镇”于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第一家以兰花为主题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成为桐柏县文旅发展的又一张名片。
科技创新激发产业新动能。为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黄发国探索出“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协会为轴心,基地与合作社打造交易市场,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辐射带动全镇4000余人从事兰花种植。
在黄发国的推动下,每月16日和26日成为固定的兰花交流日。每逢交流日,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兰花商和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交流、切磋兰艺。更有韩国客商常驻大河镇,建设标准化兰棚,长期从事兰花种植培育产业。
科技赋能是大河镇兰花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大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发国积极推动大河镇与郑州师范学院校企合作,建立兰花产学研基地,建设3000平方米河南省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双方合作建成河南省唯一、中部地区最大的河南省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推动兰花种质资源保护、智能培育技术研发和兰花组培技术,实现珍稀品种规模化繁育、花期调控及食用价值开发等科研成果转化。
乘着“院士经济”的东风,大河镇积极探索“政府+院士+企业+农户”经济发展新模式,纵深推进兰花产业和兰旅融合发展。深挖“兰花+”多元业态,推动兰花产业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融合,大力打造“兰花+研学”“兰花+观光旅游”“兰花+民宿餐饮”“兰花+休闲采摘”等新业态。
“小兰花”撬动“大产业。在黄发国的带领下,桐柏兰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截至目前,全县从事兰花产业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兰花种植户超过2000户,兰花大棚600多个,培育兰花300余万盆,主要销往浙江、陕西、云南及韩国、日本等国家,年产值约8.6亿元,年交易额达3.3亿元,近年来培育的兰花在国际国内各类兰花博览会和兰展中获得了很多荣誉,金奖银奖达50多枚,桐柏县已成为南阳兰花产业的典型代表,豫鄂之交的一个亮点。
今年4月举办的河南桐柏第八届兰花年会暨乡村振兴·万人品兰“四季村晚”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兰花协会代表、客商、游客等近3000人参加,现场交易额突破6000万元,签约合作项目3个。
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兰花真正成为了“致富花”。大河镇石佛寺村脱贫户郑春平就是靠着种植兰花劳动增收、脱贫致富,逐渐地摘掉了“贫困户”这个帽子,成为了远近知名的兰花种植大户。如今走进桐柏县大河镇,山上建起了兰亭,水边建起了兰湖,路边栽种了兰花大道。部分村组从业比例超半数,生态“颜值”变成了经济价值,不少兰农住上了“兰花楼”,开上了“兰花车”。
展望未来,黄发国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办好每年的兰花年会和每月16号、26号的兰花交流会。以“兰香小镇”为基础,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兰花研发、种植、交易、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兰花协会作用,不断完善水、电、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打造以大河、朱庄、城郊等乡镇为主的兰花产业旅游示范带。
黄发国依然忙碌在他的兰花基地里,但他不再只是一个种植者,更是一个产业带头人、一个梦想实现者。他带领着桐柏县的兰农们,继续书写着“一朵花带动一个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让淮河源头这片“氧”“养”得意的福地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