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手指、咬嘴唇、用嘴呼吸的小动作,常被家长当作“可爱的习惯”忽视。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微小的口腔习惯,会在牙齿发育的关键期(3-12岁)持续施加异常力量,导致牙齿排列紊乱、颌骨发育畸形,甚至影响面部外观。了解这些习惯的危害并及时纠正,对孩子的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这些不良习惯,正在悄悄“改变”孩子的牙齿
儿童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主要通过“外力干扰”和“环境破坏”影响牙齿发育,不同习惯的危害各有侧重:
首先是“咬合类习惯”,最典型的是吮指、咬唇、咬物。1岁以内婴儿吮指是正常生理需求,但2岁后若仍频繁吮指(尤其是拇指),手指长期顶在牙床和上颚,会导致上排牙齿前突、下排牙齿后缩,形成“龅牙”(前牙深覆盖);咬下唇时,下唇会对下牙施加向后的拉力,同时推动上牙向前,加重前突问题;而长期咬铅笔、玩具等硬物,会让牙齿受力不均,出现个别牙齿倾斜、牙间隙异常,还可能磨损牙釉质,增加蛀牙风险。
其次是“呼吸类习惯”,即用嘴呼吸代替鼻呼吸。鼻炎、腺样体肥大等问题会导致孩子鼻塞,被迫用嘴呼吸。长期张口时,舌头会从正常的“顶在上颚前部”位置下垂,失去对颌骨的支撑作用,导致上颚变窄、牙齿排列拥挤;同时,气流长期从口腔通过,会改变颌骨发育方向,使下颌后缩,形成“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唇短厚翘起、下颌骨下垂、牙齿排列紊乱,不仅影响口腔功能,还会改变面部轮廓。
最后是“清洁类习惯”,包括不刷牙、刷牙不彻底、爱吃甜食。很多孩子抗拒刷牙,或刷牙时敷衍了事,导致食物残渣留在牙缝和牙面,细菌分解后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形成蛀牙(龋齿)。若乳牙蛀牙未及时治疗,会影响下方恒牙的萌出位置,导致恒牙萌出异常;而频繁吃糖果、喝含糖饮料,会让口腔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加速蛀牙形成,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严重时会影响恒牙胚发育。
家长这样做,科学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纠正不良口腔习惯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方法得当”,不同习惯需针对性引导,避免简单粗暴制止:
针对咬合类习惯:分年龄引导,减少依赖。2-3岁孩子仍吮指,家长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比如用玩具、绘本吸引孩子,避免在孩子吮指时批评指责,以免强化行为;若孩子4岁后仍频繁吮指,可咨询牙医,使用“口腔矫正器”(如硅胶指套),通过温和的物理干预帮助孩子戒除。对于咬唇、咬物习惯,家长要及时发现并提醒,同时排查是否有焦虑、无聊等情绪因素,通过陪伴、互动减少孩子通过咬物缓解情绪的需求。
针对口呼吸习惯:先治病因,再练呼吸。首先要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治疗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发疾病,恢复鼻呼吸功能;其次,通过“呼吸训练”帮助孩子养成鼻呼吸习惯——比如让孩子闭口,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每天练习3-4次;睡觉时可在孩子嘴唇上贴透气的医用胶带(需确保孩子无过敏),轻轻闭合嘴唇,辅助鼻呼吸,同时调整枕头高度,避免头部过度后仰加重张口。
针对清洁类习惯:培养兴趣,建立规律。从孩子萌出第一颗牙开始,家长就要用指套牙刷或纱布清洁口腔;3岁后教孩子使用儿童牙刷,选择水果味牙膏提高兴趣,同时通过“亲子刷牙”“刷牙儿歌”让孩子养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控制甜食摄入也很重要,建议将糖果、含糖饮料作为“偶尔奖励”,避免日常频繁食用,且吃完后及时漱口或刷牙。
关键提醒:定期看牙医,做好“发育监测”。建议孩子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牙医会评估牙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早期畸形和蛀牙,给出专业干预建议。若发现牙齿排列异常,最佳矫正时机通常在6-12岁(替牙期),此时颌骨仍有发育空间,矫正效果更好,能避免成年后更复杂的正畸治疗。
孩子的口腔习惯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耐心引导。及时纠正不良习惯,不仅能守护孩子的牙齿健康,还能为他们的颌骨发育和面部美观打下良好基础,让孩子拥有健康自信的笑容。(许昌市魏文钻叶口腔门诊部儿童牙病科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