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健康认知里,高血压常常被视为“隐形杀手”,备受关注,而低血压却往往被忽视,很多人觉得血压低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认为这是身体好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低血压同样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危害,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低血压。一般来说,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高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压)低于60mmHg,就可被诊断为低血压。不过,血压会受到年龄、性别、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比如,一些健康的年轻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或运动员,可能血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这种情况被称为生理性低血压,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由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的低血压,则被称为病理性低血压,这类低血压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病理性低血压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且不容小觑。
对大脑的危害尤为明显。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之一,对血液和氧气的供应有着极高的要求。当血压过低时,脑部的血液灌注会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这时候,人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突然晕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晕倒”。如果在晕倒过程中发生意外,比如摔倒撞到头部,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长期的脑部供血不足,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心脏也会因低血压而受到损害。心脏如同一个“水泵”,不断地将血液泵向全身各个器官。当血压过低时,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才能维持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有研究表明,长期低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要高于血压正常的人。
低血压还会影响肾脏功能。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完成过滤和代谢功能。血压过低会使肾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影响肾脏的正常运作,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下降,出现少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肾衰竭。
对于老年人来说,低血压的危害更为严重。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减弱。一旦出现低血压,很容易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老年人摔倒的风险也会因低血压而增加,摔倒后可能会造成骨折、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给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病理性低血压呢?除了测量血压外,还要关注身体是否出现了相关症状,如经常头晕、乏力、心慌、气短、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找出导致低血压的原因。
导致病理性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疾病等。此外,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压,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是营养不良或贫血引起的,应注意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低血压的症状也会得到改善。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更换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和改善低血压。比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节食或挑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血管的调节能力;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起身时动作要缓慢,以免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晕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总之,低血压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它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低血压,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