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放得开了!” 浙江绍兴,一家小饭店里,丈夫的前妻,在后厨炖肉,现任妻子,则在前厅招呼客人,而两个孩子,一个是现任的儿子,一个是前妻的女儿,正趴在角落小桌一起写作业,写完还会帮着递餐具!谁能想到,这三个本该“互相提防”的人,不仅把饭店开得红火,连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这事要从张女士说起,她远嫁刚到这儿时,连菜市场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是丈夫王先生的前妻李女士主动伸了手。大到帮她处理家里的杂事,小到教她做本地菜,一来二去,两人没成“情敌”,反倒处成了能说心里话的闺蜜。 后来张女士和王先生想一起开家小饭店,但俩人都没碰过餐饮,对着空荡荡的店面犯了愁。张女士突然想起待业在家的李女士,她之前在餐馆干过好几年,不仅懂后厨管理,连红烧肉、酱鸭都是家传的手艺,味道特别地道。 “要不,咱邀李姐一起干?”张女士没绕弯子,直接找了李女士。 起初李女士也犹豫,怕街坊邻居说闲话,也怕跟现任相处不自在,可架不住张女士一趟趟上门说:“咱靠手艺赚钱,没别的心思,你来了咱心里才踏实。”李女士看着张女士的真诚,最终点了头。 开店后三人的分工特别清楚。 李女士管后厨,每天天不亮就去挑新鲜食材,红烧肉的火候、酱鸭的卤料,都得她亲自盯着,店里不少回头客,都是冲着她这口手艺来的。 张女士嘴甜、会来事,前厅的服务、外卖平台的运营,还有拍抖音宣传,全是她的活儿,不少客人来多了,都跟她处成了朋友。 王先生则专门管采购和后勤,每天凌晨就去市场比价挑菜,下午还得盯着水电、打扫卫生,从不掺和前两位的工作,刻意避开“夹心人”的尴尬。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对钱的态度,从一开始就算清楚。张女士和王先生出了启动资金,李女士算技术入股,盈利则按“投资占比加绩效提成”分,每个月还特意找了第三方会计对账,账目表就贴在饭店收银台旁边,谁想看都能看。 有一回,张女士不小心把外卖平台的抽成算错了,差点影响税务申报,还是李女士对账时发现了,俩人赶紧一起去税务局补报,全程没一句埋怨,反倒互相安慰,下次仔细点就好。 刚开店那阵,街坊邻居的闲话不少。 有人在背后说“这男的太会算计,把俩女的凑一块儿干活”,也有人劝张女士“别太傻,小心被人抢了位置”,连亲戚都私下提醒她“防人之心不可无”。 但她俩从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该一起进货就一起去,该一起给孩子买文具就一起逛文具店。李女士加班晚了,张女士会提前给她留好热饭,张女士要去接孩子放学,李女士就主动顶上前厅的活儿。 时间一长,大家看着饭店里总是热热闹闹的,看着两个孩子手拉手进出,看着张女士和李女士凑在一起说笑着打包,闲话慢慢就没了。 有熟客好奇问起三人的关系,张女士总会笑着指李女士:“这是我李姐,咱店的灵魂大厨!”李女士也会跟着补一句:“我这手艺,还得靠张妹帮我卖出去。”王先生则在旁边笑着拎起菜篮:“我就是个打杂的,有她俩在,我放心。” 后来有人把店里的日常拍下来发了网,网友都忍不住感慨:“这才是成年人的清醒!”也有人问他们要不要开连锁店,张女士笑着摆手:“现在这样就挺好,店里热闹,孩子开心,比啥都强。” 饭店墙上挂着一张合照,是他们三个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拍的,没有刻意的摆拍,四个人都笑得特别放松,看着就像一家人。 老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涉及到前任和现任,总容易扯出一地鸡毛。但这家人用行动证明,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比起互相猜忌、内耗,不如放下过去,李女士靠手艺赚钱,张女士靠能力经营,王先生做好后勤,连孩子都能在温暖的氛围里长大,这才是真的划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相处模式也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有三个前提:一是得放下过去的恩怨,别总揪着旧事不放;二是得把分工、分钱这些敏感事说透,别搞模糊的人情账;三是得守住边界,不越界干涉彼此的生活。 就像张女士和李女士,从不说对方的家事,只聊店里的生意和孩子的教育,这种拎得清,才是关系长久的关键。 反观身边有些类似的情况,不少人总被面子和闲话绑住手脚,要么跟前任老死不相往来,让孩子在中间受委屈,要么为了争一口气,明明能互相帮衬,却偏要对着干。 其实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绍兴这家人的故事,说到底就是实在二字,不搞虚的,不玩心眼,靠本事赚钱,凭真心相处,这样的日子,怎么能不红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