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印度人还是发声了。近日新加坡印度裔教授马凯硕反驳“印度人到别国只会带来脏乱差”的言论。 他举新加坡的例子,说印度裔占比15%,把社区管得有条不紊。 马凯硕不是普通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研究中美关系二三十年。他说新加坡印度裔里,有金融高管、科技工程师,还有当议员的,给国家发展添了力。 其实印度裔在其他国家的表现藏着细节。美国印度裔占人口1%,却占硅谷工程师15%,家庭收入中位数是全国的两倍。为啥还有“脏乱差”的说法?因为有人把印度国内的卫生问题,套到所有印度裔头上,忽略了环境的影响——新加坡有严格的公共卫生法规,不管哪族人都得守规矩。 为什么关于印度裔的刻板印象总吵不完? ① 个别行为被放大,比如某印度游客在景点乱扔垃圾,就被说成“所有印度人都脏”; ② 不同国家的规则不一样,比如印度国内部分地区卫生设施不足,但到了新加坡就得守当地的规矩; ③ 很少有人关注印度裔的贡献,比如你用的某款社交APP,可能背后有印度裔工程师写的代码。 有网友说“印度人只有在有鞭刑的地方才讲卫生”,这话听着扎心,但也说明规则比标签管用——不管是谁,到了讲规矩的地方都得守。 咱们老百姓接触印度裔,大多是身边的小事:楼下印度餐厅的老板,天天把店收拾得干净;地铁上碰到的印度小哥,主动给老人让座。但网上的负面新闻总更扎眼,慢慢就形成了“印度人都脏”的印象,忘了看具体的人。 要我说,贴标签就像把一碗饭里的一粒沙子,当成整碗饭都坏了。印度裔里有懒的,也有拼的;有不讲卫生的,也有比谁都爱干净的。看个体比看群体靠谱,毕竟人是活的,标签是死的。 你身边有印度裔朋友吗?他们做过什么让你印象深的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