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洛邑为什么被历史教科书修改注释? 以前的东都变为现在的重要地点。 以前的东周章节

洛邑为什么被历史教科书修改注释? 以前的东都变为现在的重要地点。 以前的东周章节, 改为了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看看, 要把成周等同于洛邑的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就是, 赋予洛邑是西周的东都。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 成周洛邑被当代人怎么维护的? 一是根据后世文献记载, 二是根据金文。 通过文献记载和金文记载的结合, 推断而来。 直到平王东迁以后, 才出现了后世文献记载成周与洛邑有关。 将后世文献记载的西周、东周文献结合, 再通过对西周金文的设想与关联, 形成了成周就是洛邑的主流学说。 而金文关联成周洛邑的关键点是, 成周具有都城的功能性质, 而认为洛邑具备这样的功能性, 于是就将成周指向洛邑。 那么,成周的都城属性, 除了丰镐, 再无其它地方可以与之匹配。 因此推断成周只能是洛邑, 除了洛邑, 再无其它地方符合成周的功能。 这种主流观点, 就是基于, 没有哪个地方更适合金文记载的成周, 再结合后世文献记载, 特别是东周之后, 出现的文献记载成周与洛邑的关联, 就得出成周就是洛邑的结论。 反过来,再用这些结论解释金文, 就形成了金文中,只要有成周出现, 就一定要把洛邑加上的奇特现象。 而这种现象, 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 成周就是洛邑的结论, 目的是洛邑就是西周的东都。 再通过循环论证, 成周洛邑让你无懈可击。 不信你去搜一搜, 成周指洛邑的金文有哪些? 必定会说有何尊,德方鼎。 如果你问, 成为迁都洛邑的依据是什么? 一定会搬出何尊作为证据。 若果你问, 武王说宅兹中国, 它为什么定都镐京, 一定会说, 那是武王的遗愿。 但是,对成周就是洛邑的历史演变, 一直存在争议。 历史上,成周与洛邑通过功能绑定,地理地名通过遥相呼应,再到把成周与洛邑合并,形成官方定论。 不难看出,这一演变过程,完全没有金文的文物证据,都是传世记载。 而今天,有了考古发现和金文实物,一些权威专家依旧使用传世文献的定论,牵强附会的解释金文。就会出现问题,怎么办?不是深入探讨,去伪存真,而是想办法自圆其说,让它符合传世文献。 这就好比说,假李逵已经被认定为了李逵,真李逵来了,也要以假李逵为中心。 当真李逵那出证据说,我比你还早时。假李逵 没有历史依据,怎么办?循环论证呗。 成周就是洛邑一直存在争议, 1、金文中没有把成周指向洛邑的记载, 2、金文中的成周,早于后世文献记载的洛邑, 3、成周具有都城性质,但并非指向了洛邑。 4、成周早于洛邑的事实,通过人为修订成王元年等手段,来附和成周就是洛邑,是对历史的玩世不恭。 5、用推理假设的结论,再去解读金文,本身就是以伪证伪,循环论证。 何尊铭文通篇记载成王在成周祭祀武王。不曾出现迁都和洛邑以及与洛邑有关的文字,能解释出来成王迁都洛邑,也是附和成周洛邑的结果。 其次,成王五年,成王已宅兹成周,两年以后才营建洛邑。为了证明成周就是洛邑,他们不惜修改成王记年,来证实成周就是洛邑。 最后,武王宅兹中国,解释成中国是指洛邑地区,更是违背武王定都镐京的历史事实。成周洛邑的维护者,不得不把武王说的宅兹中国,说成是武王的遗愿,来狡辩武王宅兹中国,定都镐京的事实。 总之,成周洛邑就是历史事实的成分少,人为的因素多,才促成了成周就是洛邑,才赋予了洛邑东都的功能。 这种人为因素占主导的历史叙述,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只因成周具备都城的功能,就赋予成周就是洛邑的结论,但其最终目的,就是赋予洛邑是西周的都城。 这完全失去了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最新历史教科书,已经更改了以前对洛邑的注释,不再是西周的东都,而是重要地点。 成周指哪里尚未定论, 但没有定论的成周, 人为强行定性为洛邑, 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