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中国的贸易顺差都快摸到1万亿美元了,这数听着确实吓人,按说外贸行当该一片红火才对,工厂机器得连轴转,订单排到半年后才合理。 可现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打开新闻总能刷到外贸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工厂门口堆着没发走的货,有的老板愁眉苦脸地清库存,工人失业的传闻也时不时冒出来。 这事儿听起来挺拧巴的,钱赚得多了,企业反倒倒了一批?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有人说这矛盾背后藏着大趋势,大量企业倒闭不光不是坏事,反而是咱们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实打实的证明。 贸易顺差能涨这么疯,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制造业真的能打,但不是所有制造业都在赚这个钱。 早个十几年,咱们外贸靠的是衬衫、玩具、家具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拼的是低价,一家工厂一年忙到头,利润可能就挣个辛苦钱。但现在不一样了,从海关的数据就能看出来,出口的主力早换成了机电产品,占比都快六成了,其中高端装备的增长更是吓人,一年能涨四成多。说白了就是产业在换血,从拼数量变成了拼技术。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前几年还得看德国、日本的脸色,现在咱们的电动车不光在东南亚、南美卖得火,还能冲进欧洲市场,直接跟大众、宝马抢客户。 还有光伏组件,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都在咱们手里,原来靠这个吃饭的欧洲企业,要么减产要么转型,根本顶不住中国产品的性价比。这些高端产品附加值高啊,一辆电动车的利润顶得上几百件衬衫,顺差自然就被拉起来了,哪怕出口数量没涨多少,钱却多赚了一大截。 可为啥企业还倒得这么厉害?其实倒的和赚大钱的根本不是一批人。那些倒闭的大多是做低端加工的中小企业,比如原来给国外牌子做贴牌的服装厂、小五金厂。这些企业没啥技术含量,全靠拼人工、拼原材料成本。 这些年国内人工、房租涨了不少,东南亚那些国家又靠着低价抢订单,他们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更关键的是,咱们自己的产业升级也在挤他们——客户现在更愿意买高端货,低端订单本来就少了,就算有也得压价,这些小厂扛不住就只能倒闭。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中国的高端制造拿着技术优势,一步步抢占西方企业的地盘,把他们原来的市场份额抢过来,顺差跟着水涨船高;而原来靠低端市场活下来的中国企业,因为跟不上升级的节奏,又被成本和订单压得喘不过气,只能被市场淘汰。 说白了,这不是外贸不行了,而是外贸的“玩法”彻底变了,咱们在跟西方拼高端制造的底气,而那些跟不上的低端产能,自然要被清出去。 西方工业现在确实不好过,原来他们靠着技术壁垒垄断市场,随便卖个高端设备就能赚走一大笔。现在中国企业把同类产品做出来了,质量不差还便宜,他们的优势就没了。 比如欧洲的一些机械制造企业,订单量连年下滑,不少工厂都在缩减产能;日本的汽车企业,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冲击,也只能急着转型。这就是咱们把他们挤出市场的真实写照,而这个过程中,咱们自己的低端产能也得跟着“洗牌”,倒闭一批企业在所难免。 所以说,顺差高和企业倒闭这两件事看着矛盾,其实是一回事的两面。顺差涨是因为咱们在高端市场打赢了,把西方的蛋糕分走了;企业倒是因为低端市场的游戏玩不下去了,跟不上的只能被淘汰。 这不是外贸遇冷,而是中国制造业从原来的“跟跑”变成“领跑”,这个过程中难免要经历阵痛,但把西方工业挤出市场的效果,已经实实在在地显出来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