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骗局就是大型商场,他根本不靠卖货赚钱!他的赚钱玩法,绝对领先3个时代!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大型商场里顾客寥寥,店员比顾客还多,可店铺却很少倒闭。其实,商场根本不靠卖货赚钱,它的模式颠覆所有传统老板认知。 很多人路过冷清的商场都会纳闷,店员比顾客多,光租金不得亏死? 其实你想反了,租金只是商场赚钱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大头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那些看起来没多少人的商场,早把赚钱的路子铺到了“卖货”之外,连不少开实体店的老板都没看透其中门道。 先说说最核心的“物业增值”。大型商场选地的时候就不是随便挑个热闹地方,而是会跟城市规划绑在一起。一般会选在未来有地铁、学校、医院规划的区域,拿地成本比成熟地段低一半都不止。 等商场建起来、开业运营,周边的房价、地价会跟着涨——有个商场刚拿地时,周边房价才8000元/平米,开业三年后,周边房价涨到2.5万元/平米,商场本身的物业估值从10亿飙到35亿。 这部分增值的钱,比收十年租金还多,哪怕店里没多少顾客,商场靠物业增值就稳赚不赔。 再看“品牌进场费和管理费”,这是商场另一笔重要收入。 新品牌想进热门商场,可不是交了租金就能进,得先交“进场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这笔钱相当于“入场门票”,因为商场有稳定的客流(哪怕看着少,也是有消费能力的精准客流)。 而且商场不会白收这笔钱,会帮品牌做推广——门口的广告位、中庭的特卖区、电梯间的海报,这些都要额外收费,按小时算的中庭特卖场地,一小时就能收几千块。 有个快时尚品牌进某商场,光进场费就交了50万,还得按销售额的2%交管理费,可品牌还是愿意,因为商场每年帮它搞4次中庭特卖,每次都能卖上百万的货,比自己开街边店划算多了。 你以为商场里的餐饮、电影院是赔钱赚吆喝?其实它们是商场的“引流工具”。商场会给餐饮、电影院极低的租金,甚至前半年免租金,就是为了用这些店吸引顾客来。 顾客来吃顿饭、看场电影,中途可能会逛服装店、买化妆品、给孩子买玩具——这些高利润的店铺,才是商场收租金的主力。有个商场,餐饮区占了30%的面积,租金却只占总租金的10%,但因为餐饮带了客流,服装区的租金比隔壁商场高50%,还得排队抢铺位。 更厉害的是商场的“金融玩法”——租金证券化。简单说,就是把未来几年的租金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投资机构,提前拿到一大笔钱。有个头部商场品牌,把旗下10个项目未来5年的租金做成资产支持证券,一下子募集了20亿。 拿到这笔钱,它又去拿新的地、建更多商场,然后再把新商场的租金证券化,循环下去,钱滚钱的速度比卖货快多了。这种玩法,把“未来的钱”提前变现,普通实体店老板想都想不到。 很多传统老板觉得商场就是“租铺子的”,其实现在的大型商场早把自己变成了“城市服务商”。它不只是卖东西的地方,还是社交、娱乐、消费的综合体,靠整合土地、品牌、资金这些资源赚钱,而不是靠单一的“卖货差价”。 你逛商场时看到的亲子乐园、艺术展览、线下活动,看似是商场在丰富体验,其实背后都是资源整合的生意——亲子乐园要交场地费,艺术展览有赞助商,这些都是商场的额外收入。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领先时代,就是因为它跳出了传统生意“赚一笔是一笔”的思维,把“静态的物业”变成了“动态的资源平台”,靠资产增值、资源整合、金融运作赚钱。哪怕店里顾客不多,只要资源在、资产在,商场就能持续盈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冷清的商场,不仅不倒闭,还能越开越多。 真正的赚钱逻辑,从来都不是盯着眼前的“卖货”,而是看透背后的资源和规则。大型商场的模式,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跳出传统思维,才能找到更持久的盈利方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