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宝宝吃辅食时,你的一句“真棒”可能帮了倒忙?

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个辅食添加过程中,几乎没有家长注意的小小细节,但又很容易被网络上不专业的喂养知识误导。在开始前,问正在给

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个辅食添加过程中,几乎没有家长注意的小小细节,但又很容易被网络上不专业的喂养知识误导。

在开始前,问正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爸爸妈妈们一个问题——在宝宝吃辅食的时候,你会和宝宝说话吗?会刻意用语言鼓励宝宝“真棒”,“吃得真好!”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无意间说的这些话也会影响宝宝吃辅食呢?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专注进食是早期辅食阶段的核心目标

在添加辅食初期,宝宝吃辅食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要学习吞咽非流质食物、如何用舌头处理不同质地的食物、还要开始尝试练习咀嚼。

吃辅食的时候能体验食物的味道、质地、温度、颜色、气味,建立起对食物的初步认知和兴趣。

只要家长能让宝宝作息规律,渐渐地宝宝会在进食时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发出的“饿”与“饱”的信号,形成规律的进餐习惯。

更重要的是,在吃辅食的时候宝宝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口腔动作和食物本身。

添加辅食,绝不是如很多家长理解的“排敏”为主,让宝宝的消化系统慢慢适应成人食物那么简单。

宝宝吃辅食时不能说话吗?

熟悉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宛宁老师建议宝宝在吃饭时家长尽量不说话,我们的优秀学员宝宝在吃辅食的时候,视频里全都是静悄悄的

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说可以鼓励宝宝吃辅食或者看到宝宝表现很好,表扬几句。再或者让宝宝模仿自己吃东西,难免也要说话。这些行为都不能做吗?

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理解宝宝,了解宝宝生长发育的特点:

1、注意力资源有限与“单线程处理”

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注意力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很难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他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小宝宝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只有3~5分钟。

当宝宝正在专心吃辅食,正集中注意力处理面前或者嘴巴里的食物时,家长突然说话,尤其是有的家长内心焦虑,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缓解,这时“语言输出”的话语又多又密集,这种情况就相当于强行给宝宝的大脑输入了另一个需要处理的信息流。这会把宝宝本应集中在“口腔动作、食物感官体验”上的注意力分散或打断。宝宝会马上停止咀嚼或吞咽,抬头寻找声音来源,这时对于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宝宝来说很可能会因为分心而更容易被呛到,或者干脆忽略了口腔里的食物,导致进食效率低下。

2、保护内在驱动与自主探索:

宝宝天生有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安静的进食环境能让宝宝专注于食物本身带来的感官刺激(味觉、触觉、嗅觉),由内在的好奇心和生理需求驱动去尝试和适应食物。

过多的外部语言刺激,哪怕是妈妈表扬宝宝都可能形成一种外部驱动力,让宝宝将“吃”与“获得表扬”联系起来,而非真正关注食物本身和自己的饱腹感。长期来看,不利于培养对食物的内在兴趣和自主进食的能力。

3、减少干扰,促进感官体验

食物的味道、质地、温度都需要宝宝安静地去感受和适应。说话的声音会干扰这种细微的感官体验过程。

尤其在尝试新食物时,宝宝需要集中精力去处理口腔中的“新情况”。这时被打断,可能增加其对新食物的抗拒感。

4、避免“表演性”进食与压力

如果每次吞咽一口食物都伴随着“真棒!”“好厉害!”,宝宝可能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吃,或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必须吃下去才能得到表扬”,反而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比如最常见的宝宝模仿行为——吃辅食过程中拿着食物喂妈妈,有多少家长是满心欢喜,感觉宝宝长大了,开心吃下宝宝的食物的?是不是有时还要夸几句“宝宝长大了,宝宝知道心疼妈妈了!”

妈妈把宝宝递过来的食物吃掉,这个行为本身对于宝宝来说就是一种鼓励,因为得到了妈妈的回应,而且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再加上妈妈兴奋的语言,高兴的表情,这个回应会驱使宝宝更加频繁地互动。

而对于胃口不佳或存在一些挑食、偏食行为的宝宝,频繁的鼓励可能变成一种压力源,让进餐氛围变得紧张。

由此可见,对于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小宝宝来说,就餐过程中安静无打扰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没有必要从“鼓励进食”的角度干扰宝宝进食。

难道宝宝吃辅食的过程中就一句话都不能说了?

当然不是,一些必要的话还是可以说的。比如还是前面宝宝模仿喂妈妈的行为,家长就可以直接说“这是你的食物,我不吃,你吃吧。”回应宝宝这一句就可以了,帮助宝宝确认食物的归属,这个阶段没有必要让宝宝分享食物。

另外一些明确规则或者向宝宝确认的话语也可以说,比如宝宝把勺子丢掉了,家长帮忙捡回来的同时,可以提醒宝宝“勺子掉三次我就不再帮忙捡咯”,或者询问宝宝是否要结束就餐。这些都是正常的沟通,都可以和宝宝说。

实际上,我们建议在开饭前要认真地和宝宝说话:

在开始吃辅食之前,我们建议家长让宝宝坐在餐椅里之后,端上辅食,逐一给宝宝介绍今天吃的是什么,然后再开饭。

这时是最佳的语言输入时机!开饭前宝宝的注意力是开放的,没有被进食动作占据。

家长可以指着食物,清晰、缓慢地说出名称比如“这是胡萝卜,橙色的胡萝卜”,描述一下食物的性状例如“黄色的南瓜软软的”。这为宝宝提供了与具体实物直接关联的高质量语言输入。喂食过程中的碎片化、重复的“张嘴”、“啊”、“真乖”这些话语相比,餐前介绍食物的语言输入质量更高。

语言鼓励能让宝宝养成好习惯吗?

看了前面的内容,我想有家长可能会有疑问:“语言上鼓励宝宝也不行吗?有很多专家都这样建议呢。而且宝宝顺利吃下一口食物,这不是很棒吗?及时表扬宝宝也是一种正向的激励啊。”

家长希望孩子多吃、吃得开心、行为好的出发点没有错,但需要引导宝宝理解“好习惯”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更科学地“鼓励”。

在宝宝添加辅食初期,宝宝受到发育的限制,无法“一步到位”达到家长的预期,我们不能要求连坐都坐不稳当的宝宝能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自己拿着餐具吃辅食吃得又快又好。因此在不同的阶段,辅食添加的目标也不一样,对宝宝就餐的“好习惯”的标准也不一样。

在刚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我们的目标重点在以下几个:

1、专注进食: 能安静地坐在餐椅上,把注意力放在食物和吃饭这件事上。

2、享受食物: 对食物本身有兴趣,愿意尝试新食物。

3、感知饥饱: 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吃,知道吃饱了要停止。

4、有主动学习技能的意愿并努力尝试: 掌握咀嚼、吞咽、自主进食。

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的小宝宝理解家长意图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而且更多的是通过家长的动作、表情这些非语言方式理解,而不是如家长所想是宝宝理解自己说的话的意思了。

在给宝宝吃辅食的过程中,“安静”不等于“冷漠”,少说话不等于没有互动!

比如妈妈温和的眼神交流,是在告诉宝宝“我在呢,在旁边陪伴着你呢”。

妈妈平静的微笑,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合适的肢体动作,比如看到餐盘空了,立刻添加一些食物,宝宝抬头看向妈妈时,妈妈点头表示认可,或者宝宝不专心吃辅食,用勺子轻轻点宝宝的手背提醒等等,也都是和宝宝在交流和互动。

这种平静、专注、支持性的陪伴氛围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安全感来源,远比语言更能让孩子专注于进食本身。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比如一岁以后宝宝自主进食能力增强,吃饭的基础打好了,专注力也好了,能更好地处理多任务,并且开始有更强的社交互动需求。这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宝宝主动发出声音时家长主动回应,或者有一些简单的话语沟通,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核心原则依然是避免在宝宝专注于咀嚼、处理食物时进行直接提问或指令性语言。如果宝宝已经大了但仍然存在一些挑食、偏食问题,那么在吃饭过程中家长仍然要回到前面我们所说的辅食添加初期的状态,避免一些刺激性语言打断宝宝吃饭的节奏,或者过多的语言互动让宝宝把注意力从吃饭转移到和家长沟通交流上来。

最后,对于小宝宝,我们理解宝宝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多一点耐心陪伴。对待大宝宝的吃饭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家长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喂养方式造成的,家长在宝宝吃辅食时,尽量保持自己心情愉快,尤其是不要在餐桌上指责、唠叨宝宝的吃饭问题,如果自己实在是忍不住,可以换个人来陪伴宝宝吃饭。

拓展阅读:

宝宝吃辅食前要做啥?洗手不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