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圭亚那正式宣布了! 10月6日,圭亚那正式宣布: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巴拉特·贾格迪奥-德梅拉拉河大桥正式通车。 圭亚那人等这一天,等了整整47年。在此之前,德梅拉拉河上那座1978年建成的浮桥,是首都乔治敦两岸唯一的通道,却早成了当地人的“心病”。高峰期单向通行时,司机们在桥头堵上一小时是常态,遇上货轮通航,浮桥还得断开让行,连急救车都得耐着性子等。家住西岸的果蔬商奥比奥拉最有感触,他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装货出发,就为了赶在早高峰前过桥,“晚走十分钟,一上午的生意全黄了”。这浮桥早过了设计寿命,可圭亚那没技术也没资金建新桥,只能一年年修修补补,直到中国铁建的团队带着方案找上门。 谁都知道这桥难建,难到连当地工程师都摇头。项目地处热带河口,地质全是松软的淤泥,水流湍急得能把打桩船冲得晃三晃,加上全年高温多雨,刚浇筑的混凝土没等凝固就可能被暴雨冲花。更头疼的是建材,当地的天然砂细颗粒太多,不符合大桥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要是从国外进口,成本得翻三倍,运输还得等两个月。项目总工程师宁广委盯着河沙琢磨了半个月,突然想起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古法,试着设计筛分设备,居然从本地砂里分离出了合格的中粗砂,硬生生把这个“死结”解开了。 工地上的故事,比图纸上的线条生动多了。中国师傅带着300多名当地工人一起干活,手把手教他们钻孔桩技术。24小时轮岗的工棚里,总能闻到咖啡和姜茶的混合味——圭亚那工人习惯喝姜茶驱湿,中国师傅则靠咖啡扛熬夜,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划,倒也配合得默契。有次遇上持续暴雨,刚搭好的钢栈桥被冲歪了一截,当地小伙凯莱布急得直跺脚,中国队长老李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怕,咱们连夜返工”,两人带着团队冒雨加固,直到天亮才把栈桥扶正。凯莱布后来学会了用BIM模型看图纸,逢人就说“中国师傅教的不是手艺,是吃饭的本事”。 这桥建得有多用心?连细节里都藏着对当地的尊重。主塔塔冠做成了圭亚那国徽上印第安首领羽冠的样子,底座纹路模仿国花亚马逊王莲,塔顶三条金色波浪线,代表的正是德梅拉拉河等三条本土河流。施工时要穿过红树林湿地,团队特意调整了施工路线,把大型机械换成小型设备,连废机油都得装在密封桶里运走,就怕污染水质。圭亚那总统阿里考察时摸着主塔感慨:“这不是外来的建筑,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桥”。 通车那天,上万名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连印第安部落都派了舞者来表演。当阿里总统剪断彩带,河面上的货轮、渔船一起鸣笛,船队从新桥下缓缓驶过——以前只能过千吨级小船的航道,现在5万吨级巨轮都能畅行无阻了。奥比奥拉开着装满香蕉的货车第一个过桥,车窗摇下来,他朝着中国工程师们竖大拇指:“以后再也不用熬夜赶路了!”从西岸的新建住宅区到乔治敦市中心,以前堵俩小时是常态,现在踩脚油门30分钟就到了。 这桥哪只是条通道?它给圭亚那捅开了发展的“窗户”。内陆的矿产能更快运到大西洋港口,进口的设备也能直达工业区,总统阿里说它是“发展催化剂”,一点不夸张。更难得的是,中国铁建还和百余家本地供应商合作,直接间接创造了上千个岗位,把技术和机会真正留在了当地。 有人说这是“一带一路”的样板,可在圭亚那人眼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一座桥连起的不只是两岸,更是中圭人一起拼出来的信任。那些熬夜画的图纸、冒雨加固的栈桥、手把手教的手艺,最终都变成了圭亚那人脸上的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