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战马扬蹄欲奔,八路军战士持枪警戒……红色交通站凝固信念如火的年代|探红色小镇悟家国情怀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潘怡羽

今日寒露,秋意渐浓,恰逢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日。或许你已踏上归途,来不及寻访远方,但在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的毛连洞村,有一段被珍藏的红色记忆,无论你何时造访,这段承载着抗战烽火的岁月,都将以最真实的面貌,向你诉说往昔的峥嵘。

两百多岁的皂荚树

太行山的秋意,总比平原来得更浓些。车窗外的牟山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透的水墨画。当车轮终于碾上鹤壁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的青石路面,一声轻微的颠簸,仿佛不是来自坑洼的石板,而是来自时光深处的叩问。

进村的青石小道,被无数脚步磨得温润发亮。两旁是青石垒基、土砖砌墙的院落,时光仿佛在这里放缓了流速。那是一种深厚而沉默的底色。

广场上,毛主席塑像巍然矗立。塑像后方,是一整面石雕的文化墙——军民运粮时绷紧的臂膀、母亲送儿参军时朦胧的泪眼、交通员在暗夜中疾行的剪影……石刻的线条粗犷而朴拙,没有任何精雕细琢,却让每一个场景都重若千钧。

村中心广场旁,那棵两百多岁的皂荚树,以倔强的姿态,撑开巨大的华盖。主干上巨大的树洞,像一只凝视历史的眼睛。

“树心空了,可它硬是挺了过来。”毛连洞村讲解员任丽霏的话,像一句沉重的隐喻。我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画面:尖锐的钟声撕裂太行山的寂静,村民扶老携幼,惊惶却有序地踏着树后的石阶,奔向深山的庇护所。那钟声,关乎最坚韧的“守护”——对家园的守护,对生命的守护。

红色交通站旧址

沿着皂荚树北延的中轴线深入,一块“红色交通站旧址”的木牌撞入眼帘。推开那扇厚重大门,仿佛推开了一段尘封的岁月。院中,两匹战马扬蹄欲奔和一名八路军战士持枪警戒的铜像,瞬间将氛围凝固在那个危机四伏却又信念如火的年代。

“陈赓、王新亭、韩先楚……这些知名将帅,都曾跨过这道门槛。”任丽霏抚着斑驳的门框说道。这扇门,因此被后人称为“将帅之门”。我静静站立,想象着他们身披硝烟、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在此歇脚、谋划,然后又消失在茫茫太行或奔赴平原敌后。

(红色交通站旧址院内雕像)

在警卫装备室、机要处、统战联络处这些精心复原的旧址里,磨损的桌椅、沉寂的座钟、老式的手摇电话,都带着历史的包浆,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险峻与智慧。

1938年,共产党人就在这简陋斗室里运筹帷幄,最终成功策动了河北民军王长江部三个团的起义,极大壮大了太行抗日武装。1943年7月7日,县长杨羽高唱《国共合作进行曲》,乡贤杨福田先生振臂疾呼“民族危难,唯团结能胜”。讲解员复述这些场景时,声调不禁高昂起来,我仿佛能听到,这山谷间回荡的不仅是歌声与口号,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发出的、最终导向胜利的呐喊。

蜿蜒的豫北地下交通线

沿着村里的石阶向村后走去,一座半掩的斑驳木门映入眼帘。门后,一条小径蜿蜒通向山下,两旁杂草丛生,却自有一种悠远的气韵。“出了这个门,就是著名的豫北地下交通线。”任丽霏的话,为这条小径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这条经由毛连洞的豫北地下交通线,就像一条隐秘而强劲的动脉,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输送着人员、情报与希望。正是这无数条“毛细血管”般的交通线不畏牺牲、高效运转,才支撑起一场全民族的伟大抗战,并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向新中国的诞生。

(豫北地下交通线具有非凡的意义)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条路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沿此登临牟山,在此采风,编撰《诗经》。一条看似寻常的山路,竟叠加了如此深厚的文明层积。而到了烽火连天的1938年,这条古老的栈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八路军将士如陈赓、王新亭等下山抗敌的交通要道。

山间滋味:酸枣叶茶

临走时,不妨带上一份当地的特色——酸枣叶茶。这片曾见证烽火的山岭,漫山遍野生长着野生酸枣树,村民们采摘其嫩叶炒制成茶,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成就了一杯杯充满自然馈赠的茶饮。

用80-85摄氏度的热水冲泡,干巴巴的叶子在沸水中快速舒展,汤色黄绿明亮。初入口时口感绵滑,略带些许涩味,但数秒后,一股甜润之感便会从舌根萌发,回味无穷,唇齿间萦绕着淡淡的清香,还有山野的芬芳。

这茶最独特的是其安神助眠的功效,被誉为“东方睡叶”。它能养心安神,治失眠、多梦、心神不安,晚上喝一杯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此外,它还能补充维生素,甚至降低血压。在这深秋时节,捧一杯温热的酸枣叶茶,暖意从掌心传至心底,仿佛将太行山的秋意与坚韧一并留在了身边。

寒露时节,大地调色盘从青黛转向火红与金黄。在这愈发清凉的秋日,来到这座红色小镇,品一杯暖茶,回味一段历史,或许是对这个季节、这片土地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