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在零下40度的战壕里,15岁的女孩正趴在冰硬的图板上标炮位,老兵心疼地说:“要是你爸还在,指定舍不得你受这样的罪。“ 女孩头也没抬笑着说:"当年我爸在缅甸啃过树皮,我这点冷算啥?" 此时,女孩胸前别着一支钢笔,笔帽上"驱逐倭寇"四个字早被磨得发亮,而这支笔的主人,正是海鸥将军戴安澜,女孩则是他唯一的女儿戴潘篱。 戴安澜将军牺牲那年,戴潘篱才8岁,她听到过坚强母亲在深夜抽泣,但听得最多的是:“你们的父亲是为国牺牲的,你们长大后要做像他一样勇敢的人。" 这话如同种子,在戴藩篱心中生根发芽。 15岁的时候,戴潘篱报名参加志愿军,被分到炮兵司令部标图组,母亲把父亲用过的钢笔送给她,她一直别在胸前。 冬天零下40度的战壕里,鼻头冻得通红的戴潘篱缩在帐篷的角落里标地图,老兵看着她冻僵的手被划破也没察觉,心疼地说:"你爸要是还活着,肯定舍不得你遭这罪。” 她回答:"我爸在缅甸啃过树皮,我这点冷算啥?" 戴潘篱在战场上很英勇,有次美军炸断了电话线,前线急等炮位参数,她抱着地图冲过交通壕,即使摔倒膝盖流血仍笑着说:"我爸说过打仗哪有不摔跟头的?" 她也很细心,会在译电末尾添一行小字:"注意隐蔽,炮火即到",战友问为啥,她认真答道:"我多想一步,战友少流血"。 如此乐观坚强的戴潘篱,唯有到了深夜才会露出小女孩的思绪,她经常借着月光看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照片边角被摸得蹭亮,那是她最珍贵的宝贝。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次她连续三天没合眼,因译错一个字母导致火炮打偏,虽无伤亡,她还是抱着电台自责地哭了半宿,随后主动请求上前线弥补错误,被参谋长拦下。 参谋长指着地图说:"你爸在同古保卫战,面对五倍的敌人也没退缩,弹药打光了就拼刺刀,你怎能因一次失误就如此?”参谋长的话点醒了她,此后,她标图的字迹更工整。 停战那天,戴潘篱给父亲写信:"爸,我们赢了,您未走完的路,我们替您走完了",后觉不妥,她揉掉重写:"不是替您走完,是我们一起赢的。" 有人曾问她,15岁就上战场怕不怕,她说:"怕过,但一想到爸爸,就坚信这仗必须得赢!" 戴藩篱用青春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传承:父亲把'爱国'刻在钢枪上,她把信念融进笔尖;父亲用生命守护国土,她用热血续写胜利。 旧时光里的她 女性智慧 女性成长 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