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施压,欧盟将解体?冯德莱恩慌了求中国 “救欧盟”,中国提出关键条件,尽显大国气度! 9 月 24 日,纽约的秋日阳光透过联合国总部的玻璃窗,中国与欧盟高层对话在此间举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面对中国代表,语气中少了此前的强硬措辞,多了务实沟通的姿态。 同一天,美国政府发布正式公告,确认自 8 月 1 日起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 15% 关税,这一政策成为压垮欧盟经济的又一根稻草。 欧盟的经济困境已在数据上清晰显现。 欧盟统计局 10 月 6 日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 9 月通胀率仍高达 5.7%,核心通胀率未出现回落迹象。 德国作为核心经济体,受汽车关税冲击最为严重,8 月汽车产量同比下滑 12%,大众、宝马等车企季度营收均出现两位数下降。 能源成本高企的问题持续发酵,欧元区天然气批发价较 2023 年上涨 38%,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已将 30% 产能转移至中国湛江基地。 更棘手的是产业转型的 “卡脖子” 难题。 欧盟计划五年内投入 2000 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但风电电机、电动车电池等关键领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 90%。 此前欧盟企业多次遭遇稀土供应波动,部分车企因原材料短缺被迫暂停生产线,这让冯德莱恩在对话中明确提出合作诉求。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日会见冯德莱恩时,清晰传递了合作立场。 中方提出,中欧应坚持贸易投资市场开放,避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针对稀土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建立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为企业提供问题反馈的专门渠道,同时强化最终用户和用途核查。 这一机制并非简单放宽出口,而是通过规范流程确保稀土用于民用领域,符合国际通行的两用物项管控原则。 对于欧盟关切的国际局势,中方强调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展现大国在全球性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冯德莱恩在会后表示,欧方愿落实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在气候保护、发展援助等领域深化合作,她特别提及中方在气候变化中的示范作用。 美国对中欧互动的反应迅速且强硬。 特朗普在 9 月 26 日的竞选集会上威胁,若欧盟与中国扩大稀土合作,将对法国葡萄酒、意大利皮具等追加 10% 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启动对欧盟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试图进一步牵制欧盟产业转型。 欧盟内部的博弈也在升温。 10 月 3 日,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表示,“不能因外部压力放弃与中国的稀土合作”,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组织大众、博世等企业组团访华。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在欧盟内部会议上指出,“屈从关税威胁只会让欧盟经济雪上加霜”,呼吁尽快与中国敲定对话机制细则。 但法国、荷兰等国仍担忧与美国关系,主张 “谨慎推进” 合作。 最新动态显示,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已于 10 月 8 日抵达北京,落实升级版对话机制的具体操作流程。 据欧盟驻华使团透露,双方正就稀土供应链透明度、用途追溯系统等细节展开磋商,预计 11 月初出台实施细则。 德国大众集团已与中国稀土企业签署备忘录,通过新机制申报 2026 年的原材料采购计划。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利益平衡。 中国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既维护了资源管控的主权,又展现了开放姿态;欧盟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间寻找出路,战略自主成为绕不开的议题。 美国的关税施压虽短期造成冲击,但无法改变全球产业链基于效率与成本的布局逻辑。 10 月 9 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已释放信号:若能稳定稀土供应并缓解能源压力,欧元区 2026 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 1.2%。 这份报告间接印证了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欧盟成员国意识到务实政策的必要性。 从汽车关税生效到稀土机制落地,短短两个月的互动清晰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单边施压难以为继,平等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中国提出的合作框架,既守住了原则底线,又为伙伴留出发展空间,这正是大国气度的生动体现。 信源:经济日报——2025年6月6日——《欧盟经济面临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