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从容就义,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从容就义,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句遗言,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死标志着维新变法彻底失败。[作揖] 噩耗传到湖南浏阳时,谭府陷入一片混乱,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几天不吃不喝,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家人发现她开始整理遗物,写下一些类似遗书的文字。 李闰当年26岁和谭嗣同成婚已有十年,两人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婚后感情很好,谭嗣同在北京参与变法时经常写信回家,李闰也全力支持丈夫的理想。 此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面临两难局面,这位年近七十的湖北巡抚刚失去儿子,如果儿媳再出意外整个家就真的散了。 谭继洵和儿子的关系其实比较复杂,他是传统官僚在政治上偏向保守,对儿子参与维新变法并不赞成,变法开始后谭继洵曾多次写信劝儿子不要太激进,但谭嗣同没有听从。 变法失败后谭继洵虽然痛失爱子,但他明白此时最重要的是稳住家里的局面,经过几天思考他做了一个决定,把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和李闰名下。 清朝的宗法制度规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继承香火是家族的大事,通过过继可以解决谭嗣同这一支无后的问题。 但谭继洵的用意远不止于此,过继意味着李闰从此有了明确的身份和责任,她是谭传炜的嗣母,需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谭传炜当时只有6岁,是个需要照顾的年纪,李闰如果接受了这个安排,就必须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也就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谭继洵把这个决定告诉李闰时,并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说谭家不能断了香火,传炜还小需要有人照顾,李闰沉默了很久,最后点头接受了这个安排。 李闰在抚养谭传炜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丧夫的阴影,她不仅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还亲自教他读书识字,到了谭传炜十几岁的时候,李闰送他去长沙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除了养育谭传炜李闰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1905年她在浏阳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学堂,取名谭氏女校,这所学校专门招收女学生教授新学知识。 办女校的想法来自谭嗣同生前的主张,谭嗣同在世时就认为,中国要强盛必须重视女子教育,李闰用办学的方式,实现了丈夫未能完成的理想。 谭氏女校最初只有二十几个学生,教室设在李闰自己的宅院里,她自己出钱聘请教师,还把谭嗣同留下的藏书捐给学校作为教材,学校教授的内容包括国文、算术、地理、历史等科目。 清朝末年女子读书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能有一所专门的女校已经很难得,不少开明家庭把女儿送来读书,谭氏女校的规模逐渐扩大。 李闰还经常在学校里讲述谭嗣同的故事,告诉学生们维新变法的历史,她把丈夫留下的诗文整理出来,让学生们阅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谭嗣同的思想得以在下一代中传播。 谭传炜在嗣母的教育下,也逐渐了解了谭嗣同的事迹,他后来考入湖南高等学堂,接受了完整的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谭传炜在湖南省政府任职,也算没有辜负谭嗣同的名声。 回过头看谭继洵当年的这个安排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过继这件事,李闰很可能真的会选择殉情,那样的话谭嗣同的精神就无法得到延续,谭氏女校也不会出现。 谭继洵作为父亲虽然和儿子政见不同,甚至反对儿子参与变法,但儿子死后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儿媳,也保护了谭家的血脉。 李闰晚年时曾对学生说过,当初接受过继安排,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不仅谭传炜失去了嗣母,那些女学生也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你觉得谭继洵的这个决定是出于什么考虑?如果当时没有过继这个安排,李闰的人生会是什么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1.《谭嗣同集》及相关附录传记 2.《浏阳县志》 3.民国版《谭氏族谱》 4.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