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长得太丑,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舅舅见状只好苦求将其留下,没想到却成就了她的一生伟业。[紫薇别走] 每天天不亮,她就要起床烧水、洗衣、打扫院子,别的姑娘学唱曲、练妆容时,她在厨房里忙碌,但她没有放弃自己,晚上收拾房间时,她会偷偷听墙外的琴声,记下曲调,等到深夜无人时,悄悄摸索着练习。 半年后,她居然学会了几首曲子,正是艺妓生病,临时让她顶替弹奏,那天她弹了一首《梅花三弄》,虽然手法生疏,却格外用心,客人们意外地发现,这个在厨房干活的小姑娘,弹出的曲子竟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新任芜湖盐务监督潘赞化在宴席上听到了她的演奏,这位留学日本、思想开明的官员注意到,这个年轻姑娘的眼神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东西,当地盐商按惯例要送礼,便将她送给了潘赞化。 潘赞化没有把她当作玩物,他发现她会在纸上涂涂画画,便请来老师教她绘画,她第一次拿起画笔时,手在发抖,但当笔尖触碰纸面的那一刻,她找到了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潘赞化不顾家族反对,正式迎娶了她,还请来陈独秀做证婚人,婚礼当天,她改名潘玉良,她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该校第一届女学生。 过去的经历始终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她,同学的私语、旁人异样的眼光,让她在上海待不下去,潘赞化决定送她去法国深造,临行前他对她说:“你的才华不该被埋没。” 巴黎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省钱,她住在阁楼里,冬天冷得手指僵硬还要坚持画画,她白天在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晚上到雕塑学院学雕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作品入选法国春季沙龙,1926年,她的油画《酒会》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评委们惊讶地发现,这位中国女画家的作品中,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线条美学融合得如此自然。 她成为第一个作品被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女画家,欧洲艺术评论界开始注意到她的名字,法国《时报》用了整版篇幅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 在巴黎的四十年里,她几乎每天都在画,她的画室里堆满了画布,有油画、有雕塑、有版画,她画巴黎的街景,画华人社区,画记忆中的故乡,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全部心血。 她从未停止创作,直到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将四千多幅作品全部捐赠给祖国,这些画作历经辗转,最终回到中国,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友热评: “这才是真正的逆袭剧本” 佩服潘玉良的坚韧。 “那个年代不看出身,真心栽培妻子的男人太稀有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拯救,而是成就。” “遇到贵人是运气,但能抓住机会靠的是她自己,潘赞化给了她舞台,戏却是她自己唱出来的”。 如果你也曾被出身或过去困住,潘玉良的哪一点最触动你?是她的刚烈,她的才华,还是她面对偏见时“偏要勉强”的勇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官方信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