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央视主持人怎么能这么说话?”刷到董倩采访消防员的片段时,我跟朋友忍不住吐槽,可

“央视主持人怎么能这么说话?”刷到董倩采访消防员的片段时,我跟朋友忍不住吐槽,可翻完她26年的央视生涯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提起央视主持人,大家先想到的是董卿的优雅、撒贝宁的幽默,个个情商在线、说话让人舒服。可董倩偏不一样,她总被骂“冷血”“没人性”,甚至有人喊着让她“滚出主持界”。 54岁的董倩,可是央视的“老人”了。北大历史系毕业,1995年进央视,从《焦点访谈》的编辑做到“名嘴”,2001年还拿了金话筒奖,能力早就得到业内认可。可谁能想到,让她栽跟头的,正是她引以为傲的“犀利提问”。 2008年汶川地震,她采访一个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小男孩。孩子浑身是伤,眼神还透着恐惧,她却接连问“有没有受伤”“怕不怕”“绝望吗”。网友看完炸了:“孩子刚脱离危险,你这不是往他心上捅刀吗?” 2013年采访郎平更离谱。当时郎平刚接手中国女排,董倩突然问:“你当美国队教练打中国队,心里纠结吗?”这话一出口,现场气氛瞬间冷了。郎平愣了几秒才说:“我执教美国队是职业选择,为国效力时我也尽全力。” 真正让她被骂上热搜的,是2015年天津大爆炸。她采访一位消防员,对方刚从火场出来,满脸疲惫,她却盯着问:“你是独子,万一出事,爹娘怎么办?”消防员眼眶一下子红了,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能无奈摇头:“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那段时间,“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在网上发酵,可她没松口,反而说“采访就要戳到核心,我没做错”。她的老搭档还帮她辩护:“她只是想客观传递真相,不是没人情味儿。” 可公众不买账。2019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牺牲了30名消防员。她采访幸存的消防员时,又问:“你跟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你自责吗?”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人家刚失去并肩作战的兄弟,心里正难受,这不是二次伤害吗? 那次事件后,“让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讨论量超过百万。有人说她情商低,有人说她没同理心,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犀利”,其实跟她的职业经历有关。 董倩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刚进央视时啥也不懂。在《焦点访谈》当编辑那阵,她看着身边同事个个专业,自己却连采访提纲都写不好,急得短短一个月瘦了十斤。后来她跟着老记者跑新闻,慢慢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风格——只想着把事情问清楚,却忘了考虑对方的心情。 而且她长期做深度新闻,像《新闻调查》这种栏目,本来就要求主持人“打破表象、直击核心”。2005年她在内部培训时就说过:“新闻不是安慰,是揭示问题。”在她眼里,温柔的关心可能会错过真相,只有犀利的提问才能挖到底。 可她忘了,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采访方式。2020年武汉疫情,她的表现就让人刮目相看。作为首批进驻武汉的央视记者,她在前线待了90多天,最多一天工作20多小时。 那次她没再提尖锐的问题。采访方舱医院的患者时,她轻声问:“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镜头里的她,耐心倾听,偶尔递上纸巾,跟之前那个“冷血主持人”判若两人。她的报道《方舱里的春天》还提名了中国新闻奖。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董倩不是不会共情,只是之前没找对场景。就像2021年央视内部评估报告里写的,58%的人觉得她“场景适配能力需要提升”,只有12%的人认为她“专业能力不足”。 其实公众对她的误解,也跟对央视主持人的“刻板印象”有关。大家总觉得央视主持人就该温和、会说话,可深度新闻需要的是“敢提问、能挖底”的人。董倩的问题没错,错在她没在灾难现场、脆弱受访者面前,把“犀利”换成“温柔”。 她自己也说过:“很多人不敢说真话,可我觉得新闻就得字字珠玑。”或许在她心里,真相比人情更重要。可在观众眼里,尤其是在灾难、伤痛面前,共情比真相更能让人接受。 现在再看董倩的采访,有让人不舒服的尖锐,也有让人感动的真诚。她不是完美的主持人,却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新闻之道”。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董倩的采访方式是“冷血”还是“专业”?如果是你,更愿意看温柔共情的采访,还是直击核心的提问?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