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78岁还喝10元桶装水?这还是演刘罗锅的李保田吗?” 上周刷到维修工晒的合影

“78岁还喝10元桶装水?这还是演刘罗锅的李保田吗?” 上周刷到维修工晒的合影,我盯着照片里满墙的书和墙角的水桶,突然明白他为啥敢跟整个娱乐圈“叫板”。 照片里的李保田,白发梳得整齐,眼神还是那么亮,对着镜头笑得平和。维修工说,去他家修东西时,还以为走错了——没有豪华装修,没有名贵摆件,最值钱的就是一整面墙的书,喝水用的还是超市里常见的10元桶装水。 谁能想到,这个生活朴素的老人,当年敢跟投资方打官司,敢拒绝和张国立、王刚再合作,甚至半个多世纪没接过一条广告。有人说他“倔”“不通人情”,可他自己说:“戏比天大,我不能丢了艺术家的良心。” 1996年《宰相刘罗锅》火遍全国,李保田的刘墉、王刚的和珅、张国立的乾隆,成了一代人心里的“铁三角”。观众都盼着续集,可李保田却突然说“不合作了”。 后来他在采访里才说实话:“有些人不会再来往了。”当时王刚沉迷古董收藏,经常在片场迟到,台词记不熟就临场发挥;张国立同时接了三部戏,拍《宰相刘罗锅》时总想着赶下一个片场,对角色敷衍了事。 李保田急得直上火,在片场跟他们吵过好几次:“咱们是演员,得对戏负责!”可没人听他的,最后他干脆撂挑子:“续集我不拍了,宁可不演,也不糟蹋艺术。”这话一出口,他“难合作”的名声就传开了,可他一点不后悔。 真正让他“得罪”半个娱乐圈的,是2004年拍《钦差大臣》。本来剧本好好的20集,投资方为了多卖钱,硬塞进一堆无关的剧情,把集数拉长到30集。李保田看着那些注水的戏份,气得睡不着觉。 他先找投资方谈,对方却不耐烦地说:“你管那么多干啥?能拿到钱就行。”李保田没妥协,直接把投资方告上了法庭,最后赢了官司,拿到19万赔偿。可没想到,20多家影视公司联合发了“黑名单”,说再也不找他拍戏。 那段时间,他几乎无戏可拍,有人劝他“服个软”,他却摇摇头:“我要是妥协了,以后谁还敢对烂片说不?”没戏拍的日子里,他就去学校教书,教学生怎么琢磨角色,闲下来就画画,他的画跟他的人一样,笔锋里透着股宁折不弯的劲儿。 更让人佩服的是,从当演员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他没接过一条商业广告。2000年前后,明星代言刚兴起,有人找他代言保健品,开价几百万,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观众信我演的角色,我不能转身就去卖东西,这是消耗他们的信任。” 那时候,张国立代言过保健品,王刚代言过白酒,后来都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闹过笑话。可李保田始终没碰过这些,他说:“艺术不是谋生的手段,是一辈子的信仰,我不能丢了这个。” 他对艺术的这份“倔”,打小就有。年轻时,江苏省戏曲学校来招生,他考上了,可父亲坚决反对:“戏子低人一等,你别丢人现眼!”李保田没听,背着行李就去了学校,跟家里断了联系。 剧团的日子很苦,经常吃不饱饭,冬天练功冻得手裂,可他从没喊过苦。直到后来生病住院,碰巧父亲也在同一个医院,父子俩在病房里聊了很久,隔阂才慢慢化解。父亲看着他手上的茧子,叹了口气说:“你这孩子,跟你爷爷一样倔。” 可李保田这辈子,也有一件后悔的事——弟弟的早逝。1982年,他弟弟李保民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想去新疆写生,家里穷,弟弟不好意思跟他要钱,就想着搭顺风车去。没想到,路上出了车祸,弟弟当场就没了。 后来他在自传里写:“要是那时候我能多给弟弟点钱,他就不会搭顺风车,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件事让他看透了虚名,也更珍惜身边的人,所以他才会跟维修工平等相处,不摆一点明星架子。 现在78岁的他,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冬天在北京待着,春夏就去威海,每天读读书,写写画画,偶尔跟老朋友们聊聊天。他儿子李彧也是演员,可他从没给过一点资源,李彧拍《无忧渡》的时候,都是自己去试镜,一点点琢磨角色,最后凭着实力站稳了脚跟。 有人问他为啥不帮儿子,他说:“演员最终拼的是文化和修养,靠别人没用,得自己闯。”如今李彧也成了实力派,提起父亲,他总说:“我爸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当演员,是怎么做人。” 现在的娱乐圈,到处都是炒作和人设,有人靠绯闻上热搜,有人靠综艺刷存在感。可李保田不一样,他没有团队,没有社交账号,却总能因为“真实”被大家想起。他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不用靠流量,靠的是作品和人品。 上周看到他的采访,记者问他“后悔过吗”,他笑着说:“我这辈子,没丢过艺术的良心,没辜负观众的信任,挺好。”看着他眼里的光,我突然明白,娱乐圈需要的不是会妥协的“老好人”,而是像李保田这样,敢说不、敢坚持的“异类”。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李保田的“倔”是值得还是傻?如果现在的明星都像他这样,娱乐圈会变成什么样?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