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学生,深夜,把一个骨灰盒死死地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扔掉所有行李,纵身跳进冰冷的海里,偷渡上岸。她必须把这个湿漉漉的骨灰盒,亲手交到另一个人手上。盒子里装的,是陈宝仓将军。 你能想象吗?一个本该在课堂安静读书、偶尔在笔记本上画小像的女学生,怎么会在某个深夜的海边,做出这样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陈宝仓将军并非她的亲人,只是她父亲曾经追随过的长官。那个总穿着笔挺军装,却会蹲下来给她塞糖,告诉她“读书要为家国”的长辈。1950年的香港,局势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将军因秘密策反国民党守军,临终前只留下一个嘱托:“把我带回内地,交给组织,我没给国家丢脸。” 这句话,成了女学生心里沉甸甸的秤砣。她趁家人熟睡,翻出父亲藏着的将军骨灰盒,用粗麻绳一圈圈缠在腰间,勒得肋骨生疼也不敢松手。对她来说,几件换洗衣物根本比不上盒子里那捧沉甸甸的忠魂。跳海的瞬间,冰冷海水像无数根针扎进皮肤,她却下意识把肚子往前挺,那里贴着骨灰盒。膝盖破了,血混着海水往下流,可她死死攥着麻绳,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将军漂在海里,他要回家。 偷渡上岸的路,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她躲在芦苇丛里,听着远处巡查的脚步声,浑身湿透得像只落汤鸡,牙齿打颤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可即便如此艰难,她也没想过放弃。 哪有什么天生的勇敢?不过是有人把“家国”二字,从长辈的教诲里,活成了自己的生死承诺。陈宝仓将军的故事被写进了史料,可那个深夜跳海的女学生,名字却没留下。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用最笨拙也最决绝的方式,把英雄的忠魂接回了家。 在那个动荡年代,这样的“无名之辈”或许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