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爱珍出生于1936年,家境为华侨家庭,自幼学习优异,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业之路顺利,却没有选择留校安稳,而是主动投身科研一线,上世纪五十年代,半导体在中国还是新鲜名词,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李爱珍主动申请去上海冶金所,接受艰苦环境的考验,炼钢炉旁的汗水,成为后来科研路上宝贵的积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技术极其落后,设备短缺,科研条件极为有限,西方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半导体核心设备一律禁运,面对重重壁垒,李爱珍并没有退缩,她坚信,半导体产业必须实现自主突破,李爱珍带领团队选定了分子束外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方向,国内尚无任何经验,面对“买不到”“学不到”的困境,只能自力更生,从零起步。 八十年代,国家决定公派李爱珍赴美深造,重点攻关分子束外延技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实验室核心区拒绝中国学者进入,李爱珍没有气馁,利用能争取到的每一次观摩机会,记录下核心参数和实验手册,归国后,凭借327页的技术资料,李爱珍和团队设计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这台设备不仅打破了西方的封锁,还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 技术封锁松动后,李爱珍并未停步于已有成果,九十年代,她敏锐捕捉到碳化硅材料的潜力,认为这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将决定中国在新能源、5G、军工等高端领域的竞争力,李爱珍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实验,2000年左右终于实现国产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论文在多家国际顶级期刊刊发,国内外行业均为之震动。 随着时代发展,李爱珍继续引领团队攻坚,量子级联激光器,作为极具挑战的前沿技术,对中国意义重大,李爱珍与团队用五年时间,实现了5-8微米波段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国产化,中国成为继美国、瑞士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无论是在军事探测还是工业检测领域,这一技术都意义非凡,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地位。 几十年科研生涯,李爱珍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70多项专利,培养了大批博士研究生,每一项成果都源于长期的积累和艰苦的努力,不同于那些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科学明星”,李爱珍选择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验室,即便节假日,也常常被学生们在实验台前找到。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上,李爱珍却屡次失之交臂,自1999年第一次申报开始,因年龄偏大、推荐人不够、领域相对边缘等各种原因,连续三次未能通过最终评选,2005年,李爱珍病中坚持答辩,但因当年院士增选名额缩减,依然未能如愿,即便如此,李爱珍没有被外部评判标准左右,也未改变自己专注科研的节奏。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一届外籍院士名单,李爱珍,年届71岁,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拔历来以学术贡献为唯一衡量标准,不接受个人申请,全靠世界级同行提名,美国贝尔实验室等顶尖学者都公开肯定李爱珍的学术地位,认为她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消息传回国内,引发巨大讨论,人们困惑:为何能获得全球顶级学术组织的认可,国内评选却屡屡失利?有观点认为,院士评选过于重视行政职务和人脉积累,也有人质疑评价体系对边缘领域科学家不够包容,关于院士制度的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李爱珍从未公开回应,只以平和心态专注本职。 李爱珍始终认为,科研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推动国家发展,每一分钱的经费都来自人民和政府,所有成就都得益于国家的培养和团队的努力,即便获得美国最高荣誉,李爱珍并不以此为傲,而是将其视作中国科技整体实力的国际认可,她感到的更多是责任和沉甸甸的使命感。 2025年,中国碳化硅产业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年增长超30%,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化,李爱珍的学术成果与精神,为这一产业提供了坚实根基,如今,李爱珍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年近九旬,每天工作近十小时,团队成员和学生劝她休息,李爱珍总是婉拒,认为个人价值就在科研岗位上实现。 信息来源:人民网——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