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10月8日,印尼投资部长罗桑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就雅万高铁的债务进行重组谈判。 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一百多公里路,曾是印尼人出行的难题。 开车要堵三四个小时,普通火车也得晃悠半天,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两地被低效交通困住了发展脚步,修一条高铁成了印尼政府多年的心愿。 最初印尼找过日本新干线,可对方不仅报价高,还要求印尼用国家主权信用担保,一旦项目亏了得国家兜底,这让印尼犯了难。 就在这时中国递来的方案让人眼前一亮,技术先进不说价格更实在,最关键的是不用主权担保,由两国企业合资建公司共担风险。 2016年项目正式动工,建了七年多时间,硬生生扛过疫情耽误工期、复杂地质施工难、征地协调麻烦等一堆问题,终于在2023年10月通了车,把两地通勤时间压缩到40多分钟,成了东南亚第一条高铁。 可这条风光的高铁,很快就暴露了财务上的窟窿。 项目一开始预算60亿美元,最后花到了73亿美元,超支的12亿多美元几乎全靠贷款填补。 2017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给了45.5亿美元贷款,占总成本的四分之三,期限40年,年利率才2%,条件已经很优惠了。 后来超支部分又追加了贷款,利率涨到3.4%,算下来印尼现在还欠着几十亿美元没还。 运营数据看着其实不差,通车到现在快两年,已经发送旅客超1125万人次,日均能有2.4万人,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现在每天开62列火车,半小时就有一班。 可负责运营的印尼国铁日子并不好过,2024年一年就亏了2.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又亏了0.96亿美元,虽然收益在慢慢涨,但短期内还是填不上亏损的坑。 问题到底出在哪?车票和车站里的少量商业收入,按理说够按原计划还贷款。 中国当初规划时就把“高铁经济”的门道教给了印尼,图纸上明明白白画着沿线要建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产业园这些配套,就是想靠这些带动区域发展,让高铁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可印尼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关系太复杂,办事效率又低,这些配套设施一直没建起来,车站周围不少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本该有的额外收益全成了泡影,高铁只能靠单一的票务收入撑着,自然扛不起还债的压力。 2025年10月8日,印尼投资部长罗桑公开说,想和中国谈债务重组,说白了就是希望延长还款时间、降低利息,不然很可能要违约。 这个请求让中国陷入了两难。 答应吧,怕给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开了坏头,以后都觉得欠中国的钱能拖能赖,不答应呢,又怕伤了中印尼的关系,两国刚在9月启动了本币结算和二维码互联互通的合作,关系一直不错。 对印尼来说,债务重组只是缓兵之计。 高铁这条“致富路”已经修通了,现在更该做的是加快配套建设,把交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要是只想着怎么晚还钱、少还钱,不琢磨着盘活沿线的发展潜力,就算这次债务重组成功了,未来还是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目前双方还没谈出结果,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场谈判不仅关乎一笔债务的偿还,更考验着中印尼合作的诚意与智慧。 这条被印尼人叫做“Whoosh”的高铁,本是省时高效的象征,可要是解决不好债务问题,恐怕很难真正成为带动经济的引擎。 大家觉得,印尼什么时候能把这钱给还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