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打通瓦罕走廊是对的,阿富汗一直致力于打通瓦罕走廊。为此呢,他们不惜在未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就把公路修到了边境,更是想要拿出了世界第二大铜矿埃纳克铜矿的开发权,以换取瓦罕走廊的打通。在多次和我们的会谈中,他们也是屡屡提及此事。但我们这边始终是兴趣缺缺,这让阿富汗有些不理解。 瓦罕走廊这片土地源于19世纪末的英俄大博弈,当时两大帝国为避免直接碰撞,将其划为缓冲区,嵌入阿富汗版图。这条走廊全长超过400公里,阿富汗控制大部分,中国一侧约100公里,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冬季长达7个月的积雪封锁道路,夏季雪崩泥石流频发,可通车期仅5个月。 阿富汗从上世纪末起视其为通往东方市场的钥匙,尤其塔利班上台后,加速基础设施布局,以期融入区域经济网络。中国则视其为潜在安全隐患,担心开通后极端势力借道渗透新疆,影响边疆稳定。走廊北邻塔吉克斯坦,南接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西达阿姆河流域,处于多方势力交汇点。俄罗斯已承认塔利班政权,欧盟提供援助,美国虽撤军但监视不减,开通等于放大地缘摩擦。 阿富汗当局未提前通报,就启动边境公路工程。2024年,他们完成小帕米尔公路50公里段,直达中阿边界。塔利班官员公开表示,此路开通将便利贸易,预计年增60亿美元收入。为推动此事,他们提出以埃纳克铜矿开发权交换,该矿储量7亿吨,铜含量超全球平均两倍,位列世界前列。中国企业早在2007年获标,投资30亿美元,但项目因安全问题拖延至2024年才重启挖掘。 阿富汗代表在多次双边会晤中反复提及走廊开通,强调矿产合作潜力,中国方面则表现出有限兴趣,导致阿方困惑。实际障碍在于修建成本高企,一公里公路费用相当于平原三五倍,塔吉克斯坦类似帕米尔公路年维护费达2000万美元,收益仅覆盖三成。即使建成,大型车辆难行,年货运量上限50万吨,远低于中亚通道单趟1万个集装箱的容量。 阿富汗国内局势加剧不确定性。2025年上半年,喀布尔发生多起爆炸,中国矿业员工途中遭枪击身亡,2月内政部附近自杀袭击造成伤亡。ISKP等极端组织活跃,反塔利班势力不时袭击,驻阿使馆频发警示,要求出行配武装护卫。塔利班内部派系分歧明显,最高层与军阀就人事争执,对地方部落掌控有限。 此前中企投资阿姆河油田5.4亿美元,建采炼链条,却于2025年6月被终止,对方称投资不足无据,随即转向欧盟1.41亿欧元援助,并与俄罗斯接触。这种政策多变令合作风险上升,开通走廊可能引发突发调整,全由一方承担损失。中国外长2025年访阿时,强调边境联合巡逻,聚焦安全而非经济开通,反映对恐怖主义外溢的警惕。走廊开发还需考虑生态影响,当地为雪豹和马可波罗羊栖息地,公路建设易破坏平衡。 中国早已布局替代路径,避免死盯瓦罕走廊。从乌鲁木齐经霍尔果斯至哈萨克斯坦的货运列车,转公路直达阿富汗北部,江苏亦有直达班列,高效运送工业品。中吉乌铁路2025年开工,未来连通中亚欧洲,再接跨阿铁道,绕开阿巴边境冲突区。2025年3月托尔罕姆口岸争端致8人伤,货物滞留半月,此类事件常见。 相比之下,这些路线更可靠,贸易额持续增长。阿富汗虽估算走廊开通年收益60亿美元,但需先填补安全基建缺口,净收益难测。中国对阿援助未断,包括人道主义支持和基础设施援助,既维护邻里关系,又守护自身利益。2025年,中国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延伸,间接惠及阿富汗,而非直接开通高风险通道。 瓦罕走廊的开通争论凸显大国在资源与安全的权衡。阿富汗急于借矿产吸引投资,塔利班重启埃纳克项目,2024年7月与中国工程师破土动工,但进展仍受安全制约。中国坚持审慎,优先反恐合作,如2025年8月提出的联合巡逻倡议,旨在封堵渗透路径。地缘上,走廊成大国角力场,俄罗斯欧盟美国各有算盘,中国不愿卷入漩涡。 经济层面,现有中亚通道已支撑双边贸易,2024年对阿出口增长显著,无需冒险高成本开发。塔利班内部不稳进一步放大风险,政策翻转案例频现,令外资踟躇。总体看,不开通走廊的选择基于多重考量,既避开自然障碍,又规避政治动荡,体现了务实外交。 阿富汗推动走廊的努力虽积极,但忽略了综合成本。公路虽修至边境,实际通车需中方配合,而中国顾虑安全优先,2025年外交互动多聚焦反恐而非贸易。埃纳克铜矿虽重启,产能爬坡缓慢,受本地冲突影响。 替代方案如中吉乌铁路,更具可行性,预计连接后贸易效率翻倍。中国对阿关系趋稳,但投资谨慎,2025年贸易额虽增,却远低于潜力。长远看,走廊开通需阿富汗改善治理,增强政策连续性,方能吸引深度合作。目前格局下,不开通乃理性之举,既护边疆安宁,又促区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