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昊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必须主动适应、全面融入、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赋能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需着力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科教产融合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生态三大维度上实现突破与跃升。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其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创新者、创业者与实践者。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其首要任务便是培养能够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高层次人才。江苏产业体系完善、集群优势显著,正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实践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当前,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难以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精尖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研究生教育必须对标江苏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性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布局未来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未来产业方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发展交叉学科,促进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科技与优势特色学科深度融合,布局建设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双提升。要深化科教协同,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中心全面向研究生开放,支持研究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承担国家及省域重大科研任务中锤炼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建一批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产业导师队伍,推广“项目制”“订单式”培养,将真实的技术研发、工艺革新、产品迭代项目作为研究生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技术瓶颈的实战能力。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树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质量观。构建以创新能力、实践贡献、职业发展潜力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将研究生在核心技术攻关、专利转化、标准制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成果纳入评价指标,激励研究生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引导培养过程更加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深化科教产融合创新,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转化通道
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研究生群体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既是科研的生力军,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江苏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要打通这一转化通道,高校必须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着力推进。一是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研究生深度参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活动。在培养过程中,将产业真实需求和技术难题作为研究生课题来源,通过“项目制”“订单式”等培养方式,使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将其在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贡献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培养既懂科研又善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推进产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研究生培养。支持研究生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工程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升级,将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纳入学位授予标准。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研究生评价体系,突出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力。高校应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转化机制,为研究生提供知识产权管理、创业孵化、投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服务。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基于自主研发成果的创业实践。在研究生评价中,认可其创新创业成果,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者,在评奖评优、毕业考核中给予倾斜,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亦非单一主体所能完成,它依赖于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作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自身发展及其赋能功效的发挥,深受系统环境的影响。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流动仍存在一些壁垒,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链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氛围也需持续培育。
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要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必须秉持开放理念,主动构建并融入更广阔的协同创新生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要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和G60科创走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推动建立研究生培养联盟,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导师互聘、平台共享。针对江苏区域发展差异,推动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相协同,鼓励研究生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研究与实践。在研究生评价方面,应建立跨区域创新实践成果认定机制,将其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贡献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培养研究生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生人才。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高水平联合培养和合作科研。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学者参与研究生指导,支持研究生赴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竞赛。在研究生培养评价中,将国际交流经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提升研究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三是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生态,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勇于挑战、宽容失败。通过举办创新论坛、创业大赛、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将其在创新实践、创业尝试、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奖评优体系,对取得突出成效者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教育,建立创新质量导向的研究生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坚守创新底线,追求卓越品质。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构研究”〈JGKT24_B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