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听起来好像有点委屈,毕竟用了几十年的美国GPS,哪怕被干扰、被追踪、甚至因为定位泄露导致军方高层和核科学家频频遇袭,也没见伊朗高调说非搞个自研系统不可。 现在刚刚跟北斗系统搭上线,信号更稳定、精度更高、安全性也更好,按理说应该松口气才是,结果伊朗这边反倒开始“自立自强”了。 这种反应其实不难理解。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一直很复杂,长期受到西方制裁,几乎任何高新技术领域都得靠自己。 在这种背景下,哪怕北斗系统再好用,伊朗也不愿意对外依赖。毕竟在它们看来,北斗终究是别人的系统,哪怕友好,也不是自己手里的主动权。 这就像是有人送你一辆性能极佳的车,但你始终觉得车钥匙不在你手上,总归不踏实。在信息安全和军事战略里,这种“不踏实”是绝对不能妥协的。 但尴尬的是,伊朗说自研导航系统,说得轻巧,现实却一言难尽。全球能搞出完整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屈指可数,除了北斗,还有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盟的伽利略。 这四个系统背后全都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庞大资金投入和完整航天产业链的支撑。伊朗航天确实有一定基础,比如发射过几颗小型卫星,也有过一些实验性的火箭项目。 但要搭建一个全球覆盖、全天候运行的导航系统,难度远远超过发射几颗卫星那么简单。更不用说,导航系统讲究的是“星地一体”。 既要天上的卫星够多、够稳,还要地面的站点够密、够准,中间还得有强大的精算和数据同步能力。这不是三五年能解决的事。 当然,伊朗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依据。它们在过去几年确实加速了航天领域的投入,比如2023年成功将几颗通信和观测卫星送入轨道,还宣布要建设自己的卫星发射基地。 这些动作看起来像是在为未来导航系统铺路。但问题是,这种铺路的速度和北斗系统的成熟度比起来,差距太大。 北斗已经覆盖全球,服务精度高到厘米级,关键是它已经在多个国家实战中被验证,比如在中东、非洲的多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有大量北斗设备在使用。 而伊朗这边,连基本的全球覆盖能力都还没建立,谈自研导航系统,更多还是一种战略表态。说到底,伊朗“委屈”地接入北斗系统这件事,其实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 一方面,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安全、不受西方干扰的导航系统,北斗刚好满足这个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外界解读为“靠上了中国”。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对抗中任何一点“依赖”都可能被放大成软肋。所以才有了这次的“临时性接入”说法,既用上了好系统,又保住了自研的面子。 但现实总是比立场复杂。对于伊朗来说,三到五年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从技术路线来看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真要做,可能得以十年为单位来规划,甚至更久。 而在这段时间里,北斗系统提供的安全保障和稳定服务,恐怕会成为伊朗绕不开的依赖。只不过这依赖,他们口头上可能不太愿意承认。 参考资料:GPS频繁中断,伊朗高官:希望接入中国北斗,更安全 2025-10-05 21:22·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