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当听到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广播后,81岁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胡厥文听到噩耗,不禁失声痛哭,他含着眼泪在纸上悲痛地奋笔疾书:“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殇,万民齐恸哭,千载永难忘”。[无辜笑] 胡厥文1882年生于江苏嘉定,22岁时考入南洋公学学习机械制造,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新民机器厂,从生产螺丝钉起步,十年后已能制造柴油机和精密车床,抗战爆发后,他将工厂设备拆散装船,经水路辗转迁往重庆,在防空洞里继续生产军需物资。 1938年秋天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约见了包括胡厥文在内的几位实业家,话题从机床性能聊到钢材采购渠道,三个小时没谈任何政治口号,临别时周恩来说了句让胡厥文记了十几年的话:“抗战要靠子弹,建设要靠机器,你们手里有真本事。”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前夕,胡厥文的新民厂接到一笔来自延安的订单,20台棉纺机和配套零件,货款按期支付,没拖欠一分,这在当时的商业往来中并不常见。 1949年春天,上海局势动荡,国民党政府派专机来接胡厥文等工商界人士去台湾,承诺提供厂房和启动资金,胡厥文让来人回去转告:“机器搬不动,工人带不走,我的根在这儿。”5月27日上海解放,他把厂里库存的2000吨钢材清单交给了军管会。 1950年代初期胡厥文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委,经常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座谈会,有次讨论机械工业发展规划,他提出民营企业可以承接部分精密零件加工任务,既能缓解国营厂产能不足,也能保持技术工人队伍稳定,这条建议三个月后被写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配套文件。 1961年冬天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一个周末下午,胡厥文接到电话,说总理请他去西花厅,到了才发现桌上只摆着一碗阳春面和几碟咸菜,周恩来边吃边翻看胡厥文带来的技术改造方案,在几个数据旁边用铅笔做了标记,说这些想法要抓紧研究落实。 那碗面胡厥文后来经常提起,不是因为菜式简陋,而是因为一个国家总理能在最忙碌的时候,抽出时间跟一个搞机械的老头讨论车床主轴的改进方案。 1976年1月10日到11日灵车从北京医院开往八宝山,长安街两侧站满了人,没有人喊口号,只有压抑的哭声此起彼伏,胡厥文撑着拐杖站在人群里,看着缓缓驶过的车队,旁边有年轻人认出他,搀扶着想送他回去,被他摆手拒绝了。 那首五言诗后来被收进胡厥文的回忆录,1979年出版时,编辑建议删掉“庸才我不死”这句,说表述太激烈,胡厥文坚持保留:“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一个字都不能改。” 那首诗的手稿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泛黄的宣纸上,墨迹已经褪色,但每个字的笔画仍然清晰可辨,这是一个81岁老人用毛笔记录下的时代注脚——关于信任、关于尊重、关于两代人为同一个目标付出的三十年光阴。 网友们感动不已: “看到这段历史真的泪目了,周总理用真心换真心,这才是真正的领袖魅力。” “现在才知道胡厥文是这么厉害的实业家,连柴油机都能造,那个年代的爱国企业家太不容易了。” “一碗面条见真心,老一辈革命家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让人死心塌地跟着干革命。” “这首诗写得真感人,'恨不以身代',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选择留下建设新中国,因为遇到了懂他们的人。” “突然理解了我爷爷那代人为什么一提周总理就眼圈红,这种领导值得人民永远怀念。” “这才是真正的统战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真诚平等的交流。” 您认为在当今社会,老一辈革命家这种真诚待人的作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官方信源:周恩来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