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捐给国家2000亿,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儿子却开出租谋生,这位被誉为“爱国者”的金融巨子,为何将子女的后路彻底堵死,却将毕生心血分文不取献给祖国?他的大爱将颠覆你对财富与父爱的所有想象。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香港中环的南洋商业银行大楼外,有一则消息震动了整个金融界——九十六岁的庄世平签署了一份特殊的遗嘱,将自己名下约两千亿港元的资产全部捐给了国家,毫无保留。 这一切,发生在他弥留之际,而他去世时所享有的国葬规格,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位金融巨子的最后一程,显得格外辉煌。 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他的儿子庄荣叙,依然开着出租车为生,艰苦生活的背后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深意。 说到庄世平,很多人都会想,他的儿女们一定过着富贵安逸的生活。 毕竟,他一生积累的财富,足够让家族几代人衣食无忧,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庄世平有六个孩子,他们的生活与外界的想象大相径庭,庄荣叙作为长子,甚至因为健康问题,生活陷入困境时,曾写信给父亲求助,却只收到了这样一句冷冰冰的回信:全国人民都能活下去,你有什么好娇贵的? 这个回答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但对于庄世平来说,他的“爱”从来就不在于金钱的给予,而在于锤炼孩子们的独立与责任感。 庄世平的一生并不简单,他出生在广东普宁的一个华侨家庭,家境并不贫寒。 然而,少年时期的他亲眼见证了排华风潮的发生,那场灾难几乎摧毁了他的一切。 家中的财产被洗劫一空,亲人四散逃亡,那时,他深刻意识到,个人的财富是如此脆弱,无法抵御任何突如其来的社会变故。 正是在这一刻,他开始明白,财富对家庭来说,远没有民族的强大那么重要。 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保护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安宁。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抗战爆发后,他身处泰国,却没有选择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参与到抗战物资的筹集和运送中,甚至亲自踏上了滇缅公路,穿行在日军的炮火中。 这四年的生死冒险让他意识到,单靠个人的零星捐助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真正改变命运的,只有经济的崛起。 也正是这段经历,坚定了他将来要投身金融领域、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庄世平如同得到了一股力量,带着自己在泰国积攒的资金回到了香港,决心创办属于中国人的银行。 当时,香港的金融业几乎全由外资控制,华人无论是汇款还是借款,都面临高昂的手续费和高压的金融环境。 庄世平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真正为华人服务的金融平台,才能帮助同胞们走向强盛。 于是,他和十八位伙伴一起,租下了中环的一间小办公室,成立了南洋商业银行。 开业的那天,庄世平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极其“冒险”的事——他在银行大楼顶端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政治立场的宣示。 他要让这家银行成为华人经济复兴的阵地,而不是单纯为追逐利润而存在。 银行服务的对象是那些被主流金融体系忽视的群体——劳工、小商贩和海外侨胞。 这些人可能连存折都看不懂,却能在这家银行享受到低廉的金融服务。 这一决定,让他一生都背负着“爱国者”的光环,也让他与财富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尽管他身家千亿,庄世平却生活得异常简朴,许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何他如此节俭——穿破了的西装袖口不换,手表只值一百港币,住的仍然是银行分配的简陋宿舍。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财富的独特理解,对于他来说,金钱并非生活的核心,社会责任与国家命运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他将银行赚到的利润几乎全部用于社会公益,资助无数寒门学子,也多次说服李嘉诚捐资建设汕头大学。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庄世平对子女的态度。 他的六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过多的零花钱,也没有得到特殊的待遇。 父亲甚至不允许他们进入自己的银行工作,鼓励他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立足社会。 庄荣叙考不上大学后,去了加拿大开过餐馆,回港后便靠开出租车维生。 庄世平的教育方式严苛而直接,甚至让他的孩子们曾一度感到疏远。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希望他们能自食其力,真正拥有独立的能力,而不是依赖财富。 当庄世平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资产捐赠国家时,他已经彻底与财富断了关系。 虽然他的儿女们从未得到一分钱的继承,但他们并没有因此产生不满。 事实上,庄荣叙后来曾感慨,父亲教会了他最重要的一课——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去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父亲留给他们的财富,并不在金钱上,而是在独立、自信和坚韧上。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