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坐在北京的寓所门口,留下了这一张照片,当时的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留着花白的胡须,看起来精神矍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坐在北京的寓所门口,留下了这一张照片,当时的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留着花白的胡须,看起来精神矍铄。 照片里的老人穿着厚厚的棉袍,双手揣在袖子里取暖,身后的院墙边还堆着没化完的积雪,这张看似平常的照片,背后藏着一个普通父亲大半生的跌宕起伏。 林明卿生于1877年的湖北黄冈,那会儿正是清朝末年,他家原本也算书香门第,可到他这辈儿,家里的田地越分越少,读书的钱也拿不出来了。 十来岁的林明卿只能放下课本,跟着大人下地干活,那些年他一边种地,一边偷偷摸摸在油灯下翻看家里留下的旧书,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这个穷地方。 等稍微大点,林明卿就背着包袱去了汉口码头闯荡,他在大船上打过杂,端过茶倒过水,后来因为识字还算利索,慢慢当上了账房先生。 在船上跑了好些年,他看见沿江一带做纺织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心里就琢磨着这门生意有搞头。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21年,林明卿的大女儿林宝珠守了寡,带着孩子和一笔抚恤金回了娘家,这笔钱对当时的林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林明卿没有把钱存起来吃老本,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买了两台织布机,把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也叫回来,全家人一起干起了织布的营生。 开始那几年真不容易,一家老小围着两台笨重的机器,从天亮干到天黑,手指头磨出了泡,腰也直不起来,但看着布匹一匹匹织出来,换回来的钱一点点多起来,大家都觉得有盼头。 几年下来,林家的布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生意越做越大,林明卿也成了当地数得上的殷实人家。 林明卿这人有个特点,就是再忙也不忘让孩子们读书,他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孩子们爱读书,我就不怕花钱,"家里堂屋挂着副对联,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六个孩子里,二儿子林彪最爱看书,成天抱着书本不撒手,别人家孩子在外头疯跑,他就坐在角落里啃书,村里人都叫他"书呆子",林明卿看着挺满意,寻思着这孩子将来当个教书先生,稳稳当当过日子挺好。 谁料到1925年,林彪突然说要去考黄埔军校,林明卿当时就急了,当兵打仗那是要命的事儿,他说什么也不同意。 为了拴住儿子的心,他还赶紧给林彪张罗了门亲事,可林彪主意已定,大年初三刚成的亲,初四就走了,后来还寄回一封退婚信,这一走就是十来年,家里连个信儿都没有。 直到1936年冬天,林明卿才收到林彪从延安寄来的信,信里说自己当了红军大学校长,还给父亲祝寿,林明卿看完信,心里五味杂陈。 高兴没几个月,1937年秋天报纸上就登了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林彪的名字上了报,村里人都来恭喜,可林明卿心里不踏实,他知道日本人吃了这么大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1938年春天,林明卿做了个决定,举家逃难,他租了两条大船,把家里老小、织布机器全装上,从湖北一路往南跑,这一路走得太苦了。 林彪的母亲半路上救了个病人,结果自己染上霍乱,没挺过去,老太太临死前说不出话,只能流着泪伸出两根手指,全家人都明白,她是想二儿子想得太狠了。 逃难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林明卿带着家人从湖南辗转到贵州,一边躲战火一边继续织布,还给抗战的军队供应过绑腿带。 1944年,他们总算到了延安,父子俩见面时都哭了,林彪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林明卿就拍着儿子肩膀重复:"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把父亲接到了北京,漂泊了十几年的林明卿终于安定下来,住在四合院里,晒晒太阳,看看报纸,喝喝茶,日子过得平静。 1957年八十大寿那天,林明卿对儿子说当年不该拦着他去黄埔,林彪赶紧说要不是小时候父亲让他读书,也不会有今天。 1962年,85岁的林明卿在北京走了,他这一辈子,从富家子弟到穷苦农民,从码头杂工到织布商人,又从逃难的老人到将军的父亲,什么都经历过了,1950年那张照片定格的,正是他人生中最安稳的时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林彪家族抗战时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