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参加三峡大坝修建的工程师说,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曾在大坝修建之前,我国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曾多次表示不能修建大坝,但却遭到了拒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辜笑] 黄万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川沙书香世家,留学美国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从事河流治理研究,曾实地考察过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 1950年代治理黄河时,他因反对三门峡工程而受到批评,但后来三门峡的淤积问题确实应验了他的预判,这让他更加坚持用科学数据说话。 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黄万里基于长江水文特征提出了具体质疑,他指出长江年输沙量约5亿吨,泥沙主要来自金沙江和嘉陵江,建坝后水流减速将导致泥沙在库区沉积,他测算过按当时设计方案,重庆河段可能在20年内出现明显淤积,影响航道深度。 他还担心移民安置问题,根据规划库区需搬迁超过百万人口,涉及耕地、城镇、工厂的重新布局,黄万里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短时间内难以妥善解决,可能影响移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 关于生态影响,他特别提到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会被阻断,中华鲟每年从海洋溯江而上到金沙江产卵,大坝建成后这条延续了数百万年的生命通道将被切断,他还担心库区水流变缓后,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可能引发水质问题。 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2006年全线竣工,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工程确实带来了显著效益,年发电量稳定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减少燃煤5000万吨,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在2010年、2012年、2020年等多次洪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航运方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货运量比建坝前增长了数倍。 但部分问题也逐步显现,库区监测数据显示,重庆河段确实存在泥沙淤积现象,需要定期进行清淤疏浚,移民安置中部分迁移居民在就业和收入方面遇到困难,国家为此持续投入后续扶持资金,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从1980年代的约2000尾下降到目前的不足百尾,2013年后已监测不到自然产卵活动,库区小型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所上升,相关部门建立了专门的监测预警系统。 黄万里2001年去世时,三峡工程尚在建设中,回顾这段历史,他的价值不在于预言是否完全准确,而在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视角,任何大型工程都会在效益和代价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同专家基于各自的研究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 网友们感慨万千: “黄教授确实有远见,当年要是多听听不同专家的意见就好了,很多问题可能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就是三峡移民家庭的,说实话搬迁后生活变化很大,有些问题确实存在,希望国家能持续关注改善。” “任何超大工程都有利有弊,发电和防洪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但生态问题也不能忽视,要平衡发展。” “专家敢说真话不容易,尤其是那个年代,这样的科学家值得尊敬,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泥沙问题和中华鲟减少确实令人担忧,感觉生态保护还要加大投入,毕竟长江是母亲河。” “说炸坝的太夸张了,工程总体是成功的,不能因一些问题就否定全部,要多角度看问题。” 关于三峡工程和黄万里的预言,您觉得重大工程建设应如何平衡效益与风险? 官方信源: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