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赞]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

[中国赞]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坚持“不武”原则,坚决不能动武。   (信源:网易——既然不想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那就干脆一个国家一个制度吧!)   “和平统一”这四个字,几乎是两岸关系里最常见的口号,可通往和平的路,眼下却似乎越走越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近期一句“不要‘一国两制’,可能就是‘一国一制’”的直白警告,就像一声刺耳的警铃,把一个残酷的悖论摆上了台面。   马英九这个角色本身,就挺有意思,他既是过去和平交流的操盘手,又是现在对严峻未来的“吹哨人”,一身兼具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想当初,他掌舵的2008到2016那八年,被很多人视为两岸的“黄金时代”。靠着“九二共识”这个通关密码,两岸全面“三通”,各种协议签个不停,经济文化往来热火朝天,那会儿他所构想的,是一个基于“和平、民主”方式的统一愿景。   即便卸任了,他也没闲着。他一次次带着台湾的年轻人登陆,去陕西祭拜黄帝陵,回湖南老家看看,试图在政治的冰封之下,重新接上那条“同根同源”的文化地气。   但也正因为走得近、看得清,他才敏锐地察觉到大陆的发展速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于是,他发出了和以往温和论调完全不同的警告:当“一国两制”这条路被台湾自己堵死,大陆那边的选项就会变得极少,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或者直接走向更强硬的“一国一制”。这不是他变了,而是他觉得,台湾不能再误判大陆的战略耐心了。   看看现在的两岸,简直就是一幅割裂的画面。政治上冷若冰霜,经济上却热得烫手,但这种奇怪的平衡,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政治上,自从2016年民进党上台,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还积极找外部势力撑腰、买武器,两岸官方的联系就断了,敌意一天天加深。   可另一边,经济上谁也离不开谁。无论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还是饭桌上的农产品,台湾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还系于大陆市场。那些常年两头跑的台商,感受最深,他们就怕意识形态的冲突,砸了自己的饭碗。   过去,这种政治冷、经济热的“双轨制”能维持,全靠一片心照不宣的“模糊地带”。可现在,北京正在主动清理这片模糊。   从在联合国等场合依据1971年的决议,反复申明“中国台湾省”的官方称谓,到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常态化的军事演习,都在清晰地划线,压缩“各说各话”的空间,逼着大家别再装睡,直面最终的选择。   大陆的对台策略,其实是两手牌一起打:一手是橄榄枝,给你看机会;另一手是红线,让你看代价。   橄榄枝这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至今还是官方口中的最佳方案。大陆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还有马英九访问时受到的高规格接待和民间热情,都是在向台湾社会展示:和平的路是通的,善意是有的。   但红线那面,也画得清清楚楚。《反分裂国家法》摆在那儿,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底线也说得很明白,这主要是针对蔡英文当局搞的那些“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干涉。在大陆看来,这些行为就是触发底线的最大风险。   这种软硬兼施的底气,来自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这也让北京更有能力主导议程,同时也在暗示,和平方案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开着。时间,似乎并不站在犹豫不决的那一方。   说到底,马英九那番听起来不中听的话,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对整个两岸关系从模糊走向摊牌这个大趋势的精准概括。“和平统一”的悖论就在于,当一方觉得自己的善意总被消耗时,为了达成最终目标,它所能选择的“和平”方式,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硬。   眼下的局势,正逼着台湾社会去想那个终极问题:在一国两制和一国一制之间,真的还存在第三条路吗?这个答案,或许正在被飞速流逝的时间本身,一笔一画地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