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无辜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刚毕业的祝学军参与研制某型反舰导弹时,团队遇到一个关键瓶颈:飞行中的导弹容易受到敌方电子干扰,导致命中率大幅下降。 当时科研团队普遍倾向于加装更复杂的抗干扰模块,她却另辟蹊径,提出能否让导弹在雷达探测范围内“隐身”,这一思路在当时雷达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超前。 祝学军在沈阳一个工人家庭中长大,父亲常带着她拆解机械零件,母亲则教导她知识报国的道理。 1980年她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随后在航天一院完成硕士学业,这段经历为她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祝学军敏锐注意到“乘波体”构型的双重价值,这种设计不仅可利用激波产生额外升力,其独特外形还能将雷达波向不同方向散射。 团队先后测试了七类不同复合材料,经历数十次模型震颤、舱体过热甚至空中解体的事故,最终在材料耐受性与结构强度间找到平衡。 气动稳定性攻关持续了整整一年,通过上千次风洞试验,他们发现当导弹头部采用13度锥角、弹体边缘采用锯齿状设计时,既能维持高超音速飞行稳定性,又可降低雷达反射面积,更关键的是祝学军将钱学森弹道理论与现代控制算法结合,让导弹在临近空间进行“水漂式”变轨飞行。 这些突破性成果在2019年阅兵式上揭晓的东风—17中得到集中体现,这款世界首款实战化高超音速武器采用承波体外形,最大速度超过10马赫,在大气层边缘的滑翔变轨使其飞行轨迹难以预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承认,现有反导系统对其拦截成功率不足20%。 2019年当选院士时祝学军反复强调这是数百名科研人员二十余年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她仍坚持带领团队攻关第三代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实验室里的年轻工程师们都知道她的工作准则,每个数据必须验证三次,每次试验要准备五套应急预案。 高超音速技术正在重塑现代战争形态,除了军事应用,这项技术衍生的热防护材料已用于商业航天,其气动研究成果正助力新一代空天飞机研发,随着全球已有六个国家启动类似项目,如何在技术发展与战略稳定间取得平衡,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放弃容易的路,选择最难但最正确的方向,最终换来国之重器。致敬祝总师!” “看到用木头和金属做模型反复试验那段真的破防了,多少尖端技术的背后,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笨功夫’积累起来的。” “事实证明,当年所有嘲笑她异想天开的人都错了。科技突破就需要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天才!” “钱学森弹道,加上祝学军的乘波体,这才是真正的‘神仙组合’,感谢科学家们让我们挺直腰杆!” “看到美国专家说没辙,我就放心了,东风—17阅兵那次真是记忆犹新,当时就在想,这造型一看就不好惹。” 在您看来,面对技术瓶颈时,是应该选择“稳妥改进”还是“大胆颠覆”? 官方信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ASC)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