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失去了黑龙江以北这块土质极为肥沃的结雅—布列亚平原,结雅布列亚平原又名精奇里江沿岸平原,平原区域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历史上该平原一直都是我国东北先民传统的居住地,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著名的历史古城海兰泡就位于该平原的西侧,晚清时期,结雅—布列亚平原连同海兰泡一并被迫割让给了沙皇俄国。[无辜笑] 黑龙江北岸,有一片1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名叫结雅—布列亚平原,这个面积相当于江苏省加上北京市的区域,曾经属于中国,现在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核心地带。 这片平原的黑土层厚度达30—100厘米,是世界公认的高产农田,当地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恰好适合小麦、大豆和玉米生长,俄罗斯官方数据显示,该地区现在年产粮食约200万吨,占整个远东地区粮食产量的40%。 唐朝贞观年间,朝廷在这里设置黑水都督府,管辖当地的靺鞨部落,明代永乐时期建立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海兰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据点,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1685—1686年),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击退沙俄军队,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黑龙江以北属于中国。 1858年5月当时英法联军正在攻打天津大沽口,清廷紧急调兵南下防御,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军舰和1。5万士兵溯江而上,在瑷珲城外架起大炮,黑龙江将军奕山手中只有3000绿营兵,被迫签订《瑷珲条约》。 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江东六十四屯暂由中国居民继续居住耕种,但实际上沙俄从未真正承认中国居民的居住权。 1900年7月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军队突然封锁海兰泡城,将城内约5000名中国居民驱赶到黑龙江边,根据当时在场的俄国军官回忆录记载,大部分人被迫跳江或被枪杀,仅有极少数人游到对岸黑河,同一时期江东六十四屯的2000多名中国居民也遭遇类似命运。 对比一下康熙和晚清的实力差距,康熙年间清朝有八旗和绿营共60万正规军,国库存银3000万两,每年财政收入稳定在3000—4000万两,到了1858年太平天国已经打了8年,绿营战斗力几乎丧失,国库早已空虚,清廷甚至付不起军饷,沙俄这边,1860年代正在进行工业改革,军队开始装备线膛枪和铁甲舰,东西伯利亚的俄军人数从1850年的2万增加到1860年的7万。 今天站在黑河江畔,对岸就是布拉戈维申斯克,也就是原来的海兰泡,两座城市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冬天江面结冰后甚至可以走过去,俄方那边已经建成拥有22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是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有西伯利亚大铁路经过,每年接待中国游客超过10万人次。 《瑷珲条约》签订后的160多年里,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已经彻底完成,当地的中文地名被俄文替代,中国式的村落变成了俄罗斯风格的小镇,黑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方式都按照俄罗斯标准进行,历史学家统计,1858年该地区有中国居民约8万人,到1910年已经不足200人。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着就心疼!十万平方公里黑土地,相当于两个辽宁那么大,现在全是人家的了,这可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啊,想想就可惜。” “历史课没白学,还记得《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就是这两个条约让咱们丢了外东北,海兰泡惨案更不能忘,这都是教训。” “说别的都没用,归根结底就是那时候咱们太弱了,国家不强就得挨欺负,老祖宗的地盘都守不住,发展才是硬道理啊!” “我去黑河旅游的时候,站在江边看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心情特别复杂,那曾经是我们的海兰泡,现在只能远远看着。” “地理上讲,失去黑龙江以北的土地,确实让我们的战略纵深缩短了,以前黑龙江是天堑,现在北岸一丢,防御压力肯定更大了。” 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是铭记伤痛,还是奋发图强?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