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钱学森像往常一样在中关村大街散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刚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工作,想趁着夕阳西下的时候放松一下。 就在转过一个街角时,一个蜷缩在墙根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个乞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面前放着个搪瓷碗,里面零星躺着几枚硬币,钱学森本想掏些钱给他,可当他走近看清那张脸时,整个人愣在了原地。 这个乞丐竟然是叶企孙,他在清华读书时的物理老师,钱学森永远忘不了当年在清华园里,叶老师站在讲台上讲授物理学的样子,那双曾经在黑板上书写无数公式的手,如今布满了老茧和冻疮。 那张曾经神采奕奕的脸,现在刻满了岁月的沧桑,钱学森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想喊一声老师,想上前扶起这位恩师,可叶企孙显然也认出了他,老人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喜,反而赶紧低下头,用手挥了挥,示意钱学森快走,别靠近他。 钱学森站在那里,进退两难,他明白老师的意思,那个特殊的年代,叶企孙已经被打成了问题人物,任何和他接近的人都可能受到牵连,老师这是在保护他,不想让他因为自己而惹上麻烦。 这位叶企孙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一代宗师会沦落到街头乞讨? 叶企孙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13岁就考入了清华学堂,1920年他去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 还在哈佛期间参与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的精确值,这在当时的国际物理学界可是了不起的成就,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过优渥的生活,可他偏偏选择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 在清华的那些年,叶企孙不光自己搞科研,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他眼光独到,总能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好苗子。 钱学森、华罗庚、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赵九章,这些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顶梁柱的人,年轻时都受过他的指点和栽培。 有人说他是中国科学家的伯乐,这话一点不夸张,叶企孙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他从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出身普通,学历也不高,但只要他看出对方有潜力,就愿意给机会。 这种包容和信任,让许多年轻人敢于追逐自己的科学梦想,可文革一来,一切都变了,叶企孙因为曾经支持过被打倒的学生,加上自己复杂的人生经历,被扣上了各种帽子,他丢了工作,没了住所,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那个年代,师生之间的联系被强行切断,即使有学生想帮他,也只能偷偷摸摸,不敢明着来,有人悄悄送去棉衣,有人偷偷塞给他粮票,但这些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就这样这位培养了大半个中国科学界的教育家,只能靠在街头乞讨度日,更让人心酸的是,即便落到这步田地,叶企孙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骨气,从不向人诉苦,碰到以前的学生还主动回避,生怕连累他们。 那天在中关村街头的相遇,对钱学森的冲击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总说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不能放弃,叶企孙虽然晚年凄凉,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学生们身上开花结果了。 直到1977年,叶企孙才在孤独中离世,走得极其低调,后来随着时代进步,他的冤案被平反,清华园里竖起了他的铜像,他主编的学术文集也得以出版,那些曾经受他恩惠的学生们,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当年老师的眼光没有错。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歌颂科学成就的时候,别忘了那些默默付出的奠基人,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同样值得被记住和尊重。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有一次,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迅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