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紧要关头,国军将领戴戎光在江阴要塞总台指挥所里下令开炮,却发现发射的是不卸保险的炬弹,气急败坏地叫嚷:你们这打的是欢迎的礼炮吗?后来他被俘才知:自己认为固若金汤的要塞,军官中除寥寥几人外,都是地下党![无辜笑] 1949年4月21日夜间,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下令向渡江的解放军开炮,炮声响起后,江面却一片平静,炮弹落入水中没有爆炸,这位留学日本的炮兵专家立即意识到,发射的是未装引信的训练弹。 此时他还不知道,江阴要塞7000多名官兵中,从参谋处长到各关键部门负责人,大部分都是地下党员,这个被称为“长江锁钥”的军事要塞,实际控制权早已不在他手中。 戴戎光1909年出生于江苏射阳,家境殷实,他1929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成绩优异被选送到日本陆军炮兵学校深造,在日本学习期间,他系统掌握了现代炮兵战术,还学会了日语、德语和英语。 1937年回国后,戴戎光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炮兵指挥官,参与过多次战役,1948年他被任命为江阴要塞司令,江阴位于长江南岸,江面最窄处仅1250米,是长江下游的咽喉要道。 要塞装备有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150毫米重炮12门,射程15公里,理论上可以完全封锁江面,此外还有各种口径火炮80余门,以及探照灯、观测设备等配套设施,国民党高层一直认为,只要江阴要塞在,解放军就无法渡过长江。 戴戎光上任后的一个习惯改变了要塞的命运,他将大部分军务交给参谋处长唐秉琳处理,自己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和上层沟通,这种管理方式给了地下党极大的活动空间。 唐秉琳是黄埔军校毕业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与戴戎光的同乡关系和工作便利,逐步在要塞内发展组织,到1949年初地下党已经在炮兵总台、通信科、弹药库等核心部门安插了人员。 1949年4月解放军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唐秉琳通过秘密电台,将江阴要塞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弹药储备等情报全部传递出去,他还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控制局面。 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开始,次日晚上8点,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东线部队从江阴段开始强渡,戴戎光接到报告后赶到指挥所,命令炮兵开火。 按照事先安排,炮兵部队发射的炮弹都替换成了训练弹,这种炮弹没有装引信,无法爆炸,戴戎光发现异常后要求更换实弹,但弹药库已经被控制,运来的仍然是训练弹。 与此同时唐秉琳下令切断了要塞与外界的所有通讯线路,戴戎光无法联系上级,也无法调动其他部队,部分炮兵按照预定计划调转炮口,对准了附近国民党第21军的阵地。 当晚11点唐秉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宣布起义,7000多名官兵中,绝大部分响应号召,只有少数亲信试图反抗,但很快被控制,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 江阴要塞的突然倒戈,让长江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解放军先头部队顺利登陆,迅速向纵深推进,国民党在长江沿线布置的其他据点失去了侧翼掩护,防线迅速崩溃。 4月23日南京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匆忙南迁,整个江南地区在一周内相继解放,江阴要塞起义避免了一场激烈的攻坚战,双方减少了数千人的伤亡。 戴戎光被俘后,对要塞内部的情况感到震惊,他在改造期间认识到自己所在阵营的问题,配合接受教育,1950年后他被安排在军事院校担任教员,利用自己的外语能力翻译军事资料,培训炮兵人才。 唐秉琳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军队服役,历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其他参与起义的军官也根据各自情况得到妥善安置。 江阴要塞起义的成功,源于长期的组织工作和周密的计划,地下党用了三年时间渗透各个关键部门,掌握了要塞的实际控制权,在渡江战役打响的关键时刻,这些布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段历史说明军事据点的防御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地理位置,更取决于人心向背,当内部失去凝聚力,再坚固的工事也难以守住,戴戎光作为高级军官,在管理上的疏忽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位戴司令真是被自己人坑惨了,堂堂黄埔高材生竟然被架空的这么彻底,可见国民党内部早就烂透了!” “地下党这波操作简直神了!提前三年布局,连通讯和后勤都控制了,这才是真正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 “最好笑的是打出去的都是训练弹,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对方:我们欢迎解放军渡江吗?历史有时候比电视剧还戏剧性。” “说真的,戴戎光业务能力还是有的,就是太信任所谓的老乡关系了,在重要岗位上放任不管,最终酿成大错。” “江阴要塞起义直接改变了战局走向,让我军减少大量伤亡,这些潜伏英雄真是功不可没,应该多拍点这类真实题材的影视作品!” “最讽刺的是汤恩伯还吹嘘是‘铁打的防线’,结果连炮口都调转了,事实证明再坚固的工事也抵不过人心向背啊。” 如果戴戎光当时能及时发现地下党的行动,历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走向?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